一直以来,平抑物价、保民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继去年7月份我市首批7家农副产品平价销售指定直销点(平价商店)揭牌营业后,今年11月中旬,第二批“平价商店”相继营业。据了解,平价商店主要以连锁超市、城市社区网店为载体,通过“产销对接”、“直采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平价销售,并在价格异动时承担保障供应、平抑价格的社会责任。那么这些稳定“菜篮子”价格,调节人民生活成本的“惠民商店”,是否真的平价?近期,记者对第一批平价商店进行了调查。 “一元菜”真的很便宜 11月2日早上8点,记者来到康熙河一家卖场平价销售区,原本以为这个点到超市的人不多,但走近一看,收银台已排起了长龙,大多数市民的手里拿着一两样蔬菜。家住康建小区的刘奶奶,买了一袋上海青,每500克0.99元,她说外面的菜场每500克卖1.8元-2元。不过,她觉得蔬菜打包好了不好挑,但瞅着便宜,还是来买了。 随后,记者又来到集贤路一家卖场的平价销售区,此时已经是早上9点多,店内依旧围着不少买菜的市民。价格牌上,“包心菜0.99元/500克”标识吸引顾客的眼球。数十个市民正在挑选菜。黄女士挑选了一颗包心菜,“真的很便宜,只要一块钱”,边说她又边朝称重处走去。记者走访农贸市场了解到,包心菜都卖出了2元的价格。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老百姓过日子,能省一分是一分,买菜就爱"斤斤计较"。有了平价商店,对老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是蔬菜的品种还不太全,经常想买的几种菜都不能一次买齐。虽然也有猪肉、豆制品等经营项目,但选择余地不大。所以还是会去附近的菜场逛逛,这么一来,对于市民来说,每天跑两个地方买菜成了家常便饭。 并非所有蔬菜都平价销售 记者走访中发现,店里销售的蔬菜大多数还是能做到平价卖,但部分品种出现价格偏高的情况。“有些菜不便宜”是平价店开业以来一些市民的质疑。 11月23日上午,家住东围墙附近的张爷爷先在附近的菜场逛了一圈,接着又来到附近平价商店买了一个西兰花和一斤多里脊肉。退休后,张爷爷担负家里买菜的"重任",他告诉记者,平价商店的菜只能挑着买,蔬菜有的便宜有的贵———比如同样卖相的芹菜芽,这里卖每500克4.5元,菜场卖每500克3.5元,“不过笋子就便宜一些,这里每500克卖1.2元,菜市场卖到2元。” 对此,相关门店工作人员解释说,并不是所有的菜价都很便宜,商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总不能靠特价菜为生。至于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去平价商店还是去菜场,平价店可能更便宜,菜场则品种更丰富,各取所需。 记者从物价部门了解到,原则上平价商店平价销售的蔬菜品种每天不得少于15个,价格应低于同类市场零售均价15%以上,其中每天不少于5个不高于1元每500克的蔬菜品种销售。粮、油、肉、禽、蛋等产品价格应低于同类市场均价5%以上。 平价商店亏本赚吆喝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平价商店的运营商,在不同地段,店内同样品种蔬菜的价格也是有高有低。量贩店的香芹为2.3元每500克,与农贸市场持平,但贵于中心店的同期零售价。对此,市中心某大型卖场运营部负责人解释说:"价格取决于该店周边居民的消费习惯。"但是让市场主体来平抑菜价,亏本的买卖谁又会做?原来,背后的操盘手是价格调节基金。该负责人介绍说:“对平价商店来说,薄利是不容置疑的,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多销’才能赚钱。卖场生鲜类收支大致相抵,多数蔬菜做到低价甚至负利润销售,补贴只是杯水车薪。”那又为何赔本赚吆喝呢?一位行内人透露说,平价店中有以直销店的形式进驻到农贸市场,但目前不少是“寄生”在超市中。用优惠幅度较大的平价商品吸引顾客前来购物,然后再从其它商品的销售上平衡亏损,总体来说平价商品能为超市吸引更多的来客数。 打通最后一公里 卖出“白菜价” 至于平价店的菜为什么可能更便宜?业内人士解释说,蔬菜从田间地头到市民菜篮子,几经转手,流通环节层层加价,促使“白菜价”卖成了“市场价”,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平价商店低价经营的主要原因。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我市多数平价商店还未真正实现“产销对接”,批发市场体系仍是保障供应的重要渠道。物价部门工作人员解释说:“菜价并非越便宜越好,大多时候,也跟成本、供求有关。如果菜价过低,也会扰乱市场秩序。像今年1月份,当时胡萝卜进价每500克1.05元,临近过年时候,进价每500克2.2元,可有的门店还是按照每500克0.99元销售,仅一个月销售了上万斤,其中有菜贩子趁机捞一把,这就违背了让城市中低收入者得到实惠的初衷。建设平价商店并不是为了主导市场价格,而是起引导作用。” 定期考核保菜篮子 采访中,一位平价店工作人员介绍,目录上15个菜价格每天都会更新,按照物价部门的要求,他们提前登录物价网,查看市场平均价,然后以此为标准,确定平价店当天的销售价格。 对此,物价部门表示,为保证平价菜真正能够惠民,市价格部门负责定期考核,考核采取暗访抽查、日常巡查和重要节假日检查等方式进行。对不按规定经营或达不到考核标准的,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多次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平价商店资格,同时利用物价局网站等相关平台及时公布平价商品和市场同类品种的平均价格,确保市民能及时了解平价商品的价格。对于市民反映的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平价商店之初,主要考虑到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求,所以先将一部分蔬菜等农副产品纳入到平价商品目录,今后考虑还会扩充调换品种。目前平价商店在覆盖上也不够完善,但是根据省文件精神要求,预计到2015年,基本形成覆盖区市城区主要社区的农副产品平价直销网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副产品产销对接、直采直销的运营和管理体系。 记者手记 去年平价商店刚刚出现,农贸市场的经营户们没把它当回事儿。近日,从记者采访情况来看,随着平价商店的普及,农贸市场也在暗流涌动。龙狮桥平价店进驻农贸市场摆摊直销,招致周边商贩冷淡,尴尬经营,原因竟是"便宜菜"坏了规矩。而近期的第二批平价店,不再开在农贸市场内,也是为了避免短兵相接。 平价店对农贸市场构成挑战,农贸市场自身也在寻找出路,市场菜贩们进菜品种尽可能和平价店区分开。龙狮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菜贩向记者透露,一分价钱一分货。进货渠道不同,菜的卖相也不同。平价商店走的是价格战,菜贩走的是品质牌。 其实,之前已有企业试水市民菜篮子,但商家不会做亏本买卖,是否真的实惠要打个问号?菜价关系民生。“一元菜”重出江湖,让中低收入者吃得起菜,得益于政府良苦用心。但从根本上来说,作为企业行为,肩负平价店的担当源于经营角度,保证菜篮子惠民性还需相关部门大力监管,不能砸了“招牌”。目前,我市大多数蔬菜基本靠外调,导致批发市场体系是保障供应的主要渠道,真正实现“产销对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仅仅靠价调基金“四两拨千斤”之效,解决燃眉之急尚可,面对蔬菜外调局面仍显乏力。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平价商店,大力扶持蔬菜生产基地,让老百姓看到了职能部门控物价保民生的决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果可以,相关部门在保障物畅其流的同时,除了要让市民看得见实惠之外,能否将市民看不见的担忧消除在萌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