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小编 发表于 2013-10-24 19:17:16

安庆饮食方言(六)

安庆饮食方言(六)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饮食必需品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经过潜移默化地渗透,使柴米油盐酱醋茶悉数溶入坊间俗语方言之中,出现了许多拟人化,生活化、情绪化的俚语。方言俚语不仅仅是老百姓真情实感的流露,展示了老百姓的生存生活状态,而且也使被形容或比喻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柴米油盐酱醋茶类俗语,大体粗略可分为拟人化,生活化、情绪化三种(类别很难细分,许多俗语属类出现交集)。第一种拟人化,即“人化”。安庆人形容某人瘦,说瘦着像干把柴;过去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外地称乡下人为“乡巴佬”,安庆人说“乡下(ha)柴”, 乡下人也不示弱,称城里油嘴滑舌、游手好闲的人为“街(gai)油子”;还有那些在男女关系上嫉妒心很强的人被称作“醋罐子”; 安庆人讨厌那些水平不高,又好炫耀出风头的粗浅之人,把这些人称为“半油篓子”。(这种人没真才实学,略知皮毛,还喜欢蹩脚地卖弄,因此,还有一种称呼叫‘三脚猫’)除这些轻蔑和不敬的比喻外,形容夫妻关系的俗语就很实在,说“柴米夫妻,酒肉朋友”,柴米是每天生活的必需品,而酒肉则是可有可无的,过日子靠的就是踏踏实实相濡以沫的夫妻,而不是在一起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有肉明日乐的朋友。当然这不是说安庆人重色轻友,其实安庆人还是很看重友情的,有“朋友面前莫说假,妻子面前莫说真”的俗语为证。
第二种是生活化。如:“撑篙挑柴,两头失落”,撑船的竹篙挑柴难以负重,必然两头落地,以此形容几件事一事无成;过去老实巴交的樵夫进城卖柴,可能是惹不起或看不惯城里人买柴时挑三拣四,干脆不解柴捆子“干柴一百斤湿柴一百斤”论捆出售,所以“卖柴不解捆子”,现在成了呆板认死理墨守成规的人的代称;“省柴锅不滚,省米要来人”,从先烧柴灶还真如此,少把火水烧不开饭煮不熟,小时候记得家里一煮稀饭就来客人,最后我家中晚两餐一律煮干饭,现在泛指做事不能省工减料,如果省了会造成返工重来的严重后果;“白米好吃秧难栽,粑粑好吃磨难挨”、“田上埂爬到田下埂,一粒米要用九斤四两力”,为“唐朝诗人李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的诗句”作了的最好注脚;吃的粮食来得不容易,喝的来得也不容易,因为“冷水要人挑,热茶要人烧”;“手里没把米,唤鸡鸡不理”,没有资本不掌控资源或手里没权,吆喝起来没用,指挥棒不灵,所以现在有“一把手说一不二,二把手说二不一,三把手说三道四,四把手是是是是”的段子;“油里滑滑里油,掉进油缸里不沾油”,形容社会上诡计多端、滑头滑脑的奸滑之徒;“有钱的油当水,无钱的水当油”比喻生活贫富悬殊;“债如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穷似热天直淌汗,越渴越吃盐”,比喻负债累累积重难返生活贫穷每况愈下;“生成的相,曝成的酱”,人的相貌是天生的,酱是曝晒而成的,比喻难以改变的实事,不必强求。但话又说回来,人可以生得不漂亮,不能长得不漂亮,所以安庆人要求小伢子必须有生相,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第三种是情绪化。安庆人好以盐喻理,吃盐多少居然成了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的象征,一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过的桥比你走路多”,成了资深人士或长辈说教训导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经典句式;对“添油加醋”或谎话连篇的人,安庆人会说“信他的话,盐都卖馊着”,“盐都卖馊着”意思是说绝对不会发生的事,不过那年日本地震核电站泄漏,因担心受日本核辐射海水被污染的影响,出现疯狂抢购食盐的风潮,有听信谣言者买了上百包盐,这盐真卖‘馊’(化)了;遇到非常后悔的事,外地人说“肠子都悔青了”,安庆人则拿酱油和醋比喻悔不当初的心情,因为醋是酸的,酱油变质了才会发酸,说“酱油悔成了醋”,如此形容人追悔莫及似乎要贴切一点;安庆还是绿茶产区,桐城小花、岳西翠兰、天柱剑毫等名茶远近闻名,因此流传有不少茶谚,如“人来扫地,客走泡茶”,贬指不晓得四向的失礼之人;“冷饭吃得,冷茶喝得,冷言冷语听不得”,意思是冷饭冷茶简食薄饮,生活简单简朴带得过,那带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让人受不了;还有“人在茶香,人走茶凉”,比喻人在人情在,表示关系一般,态度冷淡,人际关系最好还是“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庆饮食方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