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石牌
访怀宁,目标是石牌古镇。石牌是中国两大戏曲发源地,四大徽班进京,在北京融合汉剧,发展为京剧。黄梅戏在此萌生,由民间小调演化为中国第二大剧种。两个剧种早期的名演员,尽出石牌,如此传奇的地方,到了安徽,一定要亲眼看看,探个究竟。知道怀宁很早。中学时候,读书,“陈独秀,安徽怀宁人”,但只是符号,再无印象。知道石牌很晚,中年以后,读《中国戏曲史》,这回不是印象,是念想。想,总有一天,要到石牌看看。那时的石牌,是怀宁县城,看石牌,看怀宁,是一回事。可等我真正站在石牌街头的时候,这里已经不是县城。上世纪末,安徽省修建了一条地方铁路,“合九铁路”,从合肥到九江,路过怀宁的一个镇,高河。高河成了北上合肥,南下九江,东去安庆的铁路三岔口,交通便利,怀宁县城便搬到高河。但是,这个铁路车站,却不叫高河站,叫安庆西站。所以很多到高河的人很糊涂,不知该在哪里下车。其实这是历史遗留。
怀宁,东晋成县,治所在今天潜山县的梅城镇。宋元之间,争斗在江淮,元庭为统治需要,将怀宁一分为二,割出潜山县,梅城镇成为潜山县城,怀宁县治东迁安庆。后世安庆先是府城,后是省城,于是出现了中国少有的省、府、县同在一城的奇观。七百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此,石牌方定为怀宁县城。五十年后,合九铁路建成,怀宁县治迁高河,石牌归于宁静。历史上安庆与怀宁其实同地异名,高河站叫安庆西,不奇怪。
潜山出怀宁,是在元代,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彼时潜山还属怀宁,于是这个故事的归属权便发生问题。怀宁与潜山各相不让,前些年拍电视剧,怀宁先下手为强,建了一个影视城,名字就叫“孔雀东南飞”。我到怀宁,有人建议,到那里去看看。我以为那就是个布景,没有看头,该好好看看的,实在是老县城:石牌。
石牌是一个古老商埠,潜水在石牌汇合皖河,东流入长江,石牌便成为皖西南一个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不少江苏、江西、福建客商,在此收购皖西南特产,以皖水之便,向东南贩运,石牌商业逐渐繁荣,明清两代直至民国,长盛不衰。至迟到乾隆年间,石牌已成为皖西南举足轻重的商埠。会馆多寡,是一地商业兴旺与否的指标,石牌一镇,有江西、福建等会馆六处,石牌兴旺,可见一斑。解放后,石牌成为怀宁县城,但公路铁路交通的逐渐发达,使这个以水运而发达的小镇商业集散地的功能渐渐萎缩。而县府搬迁,更使这个千年古镇多少有些黯然。但是,石牌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的足迹,却永远镌刻在中华史册,金光闪烁。石牌对中国戏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她在商业上的成功。我们想看的,正是这个戏曲之乡。
从潜山到石牌,过去,是有直达客车的,但是自从县城搬迁,班车取消,须到三桥转车。原以为麻烦,但上车后售票员告诉,方便的很,我拉你们到三桥,把你们送到石牌车上。结果车到三桥停下,马上便有高河方向来的车停下,门对门,下车上车,前后不超过十秒钟,简直是无缝对接。惊叹于偏僻小镇,交通竟然如此迅捷,退回十年,大概都不敢想。
进入石牌,按照路人指示,进入老街。的确是老街,但残破程度,也让我有些吃惊,来之前,曾看过一些有关石牌的文字,以为可以寻到一些戏台、故居、作坊的遗留,但是在老街转了好大一阵,竟然一无所获。失望之际,向一个老者求教。老者热情,说,我领你们走走吧。老者说,石牌老街有“上街”、“下街”之分,上街临皖河,已经破残。老者特意领我们到河边看看,说,这一带,过去是很繁华的,现在废了。现在还算保住的,是后街、正街、丁字街。但是,也已经破败了。老者说,自从县城搬走,市政投资基本没有,ZF又要保护老街原貌,国家不投资,老百姓不出钱,就看着烂下去。我们问,程长庚故居不是在后街吗?还在吗?老者说,哪有什么故居,当年程长庚是个戏子,连族谱都进不去,谁给他保留什么故居。不要说程长庚,就连杨月楼,也是后来成名了,才勉强续进谱里。告别时,老者摇头叹息,说,前面是丁字街,还算有点看头,你们走走吧。
接着走,老街两侧房屋,大多已经很旧,石板路已经被水泥掩盖,看不出当年的模样。沿街最多的是笼屉作坊,大约现在这是石牌的主要手工行业,听说还有做戏剧道具作坊,启如帽盔刀剑,但我们没有找到,也可能这个行业不需门脸。希望看到一个戏台,终究没有找到。历史如水,将一个曾经的戏曲之乡冲刷的干干净净。行走在老街,一种寂寥的感觉慢慢从心底浸出。
石牌的辉煌,萌发于清中叶,大致始于雍正年间,爆发在乾隆年间。而此时,也正是石牌商业最为发达的时期。我想,商业发达与戏曲的产生与成长一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凡商业发达之所,多是移民集中之地。商人、匠人、佣人、挑夫、船夫、车夫、塾师、厨师、讼师,各色人等来自东南西北,将各地的民俗文化同时带了进来,其中必然包含娱乐习俗。石牌商业发达的演进过程,也是移民逐渐增多的过程。徽剧发源于石牌,移民众多,是基础之一。
明代,昆曲是中国顶尖的戏曲音乐艺术,但主要占领的是东部,而四大声腔中的弋阳腔,从西向北发展,逐渐形成川剧、秦腔,两个剧种被称为高腔、乱弹,秦腔又影响华北地区,不少用地方方言演唱的“梆子”,就是秦腔的扩散。秦腔在清中期又跟随山陕客商南下,在东部产生影响。石牌这个群商聚汇地方,各地声腔和民间小调汇聚一堂,昆腔、秦腔、弋阳腔、青阳腔,湖北的采茶调,蚌埠的花鼓灯,徽州的四平调,共存共荣,各地艺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终于在乾隆一朝演化出一个新的剧种,徽戏。徽戏,是东南西北大聚会。昆曲是很典雅的,徽戏虽然有昆曲的底子,可乱弹加入,西皮、二黄、吹腔共处一台,俚曲小调尽皆不弃,形成奇特的舞台现象,才子佳人缠绵旖旎,武生小丑翻滚打斗,动静结合,满台热烈。作为市井娱乐,大受欢迎。此时,作为徽戏发源地的石牌,在戏曲艺术上,渐入佳境。但是,真正为石牌扬名,让石牌名扬中国戏曲界数百年的,却是徽班进京。
徽戏走出石牌,大多认为与徽商有关。徽商遍布东南各地,各个会馆喜庆日子,都要唱戏庆祝,这从各地会馆基本都有戏台就可看出。请来的戏班,大多数都是家乡的徽戏班。而徽戏演员,又大多出自石牌,有石牌人,有外地在石牌学戏而落籍石牌者。前者如杨月楼,后者如程长庚。
徽戏进京,最终落户北京,衍生出新的剧种,京剧,起始于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八十大寿庆典。当时为庆寿典,召各地戏班进京。徽戏班子,水平最高的,当数石牌,但是,这些戏班,却大多分布江浙两省,徽商集中的地方。其中扬州盐商聚堆,巨富大贾,请得起最好的名伶,因此戏班水平最高。乾隆六下江南,多次在扬州停留,盐商们也多次组织戏班,为乾隆唱戏助兴。乾隆寿典,徽商江鹤亭挑选艺人,组织戏班,专程赶往北京,为乾隆祝寿。因为是从三个班挑选出来的,而且都来自安庆,这个戏班便取名“三庆班”。带领三庆班进京的,叫高朗亭,专攻花旦。这个戏班进京,为乾隆祝寿演出后,并未离京,又在民间戏院接着演出。三庆班的演出,昆曲、秦腔、西皮、二黄,诸腔并奏,与久居京都舞台的昆曲相较,更受市井百姓欢迎,可以说,在新出现的徽剧进京那一刻,就使京城百姓耳目一新,视若知己。三庆班也因此无法停演,而且愈演愈火。
三庆班在京城的成功,带动了安庆各班。三庆班滞京献演,数月不衰,徽班名声大振的消息传回安庆,四喜、和春、春台又相继进京,与三庆汇合,“四大徽班”由此而生,在京城舞台上演了一出续写中国戏曲史的传奇历史长剧。其后,与湖北汉剧相融合,最终诞生了中国人称为“国剧”的京剧。徽剧也因此被誉为“京剧之父”。
由徽剧而京剧,经历了几十年时间,营造这个转折,并最终完成这个过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在石牌成长起来的两个人,程长庚、杨月楼。
徽班进京后,为了适应京城观众,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融合徽调和汉调,且并不拘泥,并汲取诸戏长处,接受昆曲、秦腔剧目、曲调和表演程式,在道光中期,逐渐成熟为京剧。此时,徽班实际已经脱胎换骨,各种唱腔板式已焕然一新,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并且拥有一批成熟剧目。趋于成熟的京剧第一代演员中的佼佼者,最突出的,就是程长庚。
程长庚祖籍怀宁石牌,生在潜山,幼年又回到石牌学戏,专攻老生。道光二年随父进京,不久就成为三庆班台柱子,此后担任了三庆班主,是并且是三庆、春台、四喜三班的总管。程长庚工文武老生,能戏三百余出,和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在京剧界威望极高,而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程长庚的唱腔,脱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溶汇为“皮黄调”,演唱中讲求字正腔圆,直腔直调,奠定了京剧演唱的基本功法,在京剧艺术形成的过程中,程长庚贡献极大,也因此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同样出生于石牌的杨月楼,是程长庚之后,活跃在京沪两地的京剧一代宗师,杨月楼少年时代在石牌学戏,咸丰年间进京,拜在张二奎门下。攻武生,最善演孙悟空,绰号“杨猴子”。进京不久,就因为演技精湛,名声大噪。张二奎去世后,被程长庚约入三庆班,并委以班主。程长庚去世,杨月楼掌管三庆班十多年,且长期供奉内廷,深的慈禧喜爱。儿子杨小楼为谭鑫培义子,也是京剧一代名伶。清代京城梨园行,有公会,名精忠庙,清廷对精忠庙予以官阶,会首予四品顶戴,历任会首,从高朗庭始,到程长庚,再到杨月楼,都与石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真可称为石牌传奇。
更为传奇的是,石牌不但是徽剧发源地,也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民谣“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说的不仅是京剧,而且也涵盖黄梅戏。
解放前,并无“黄梅戏”这一称呼,语之为“怀腔”、“黄梅调”。戏剧界公认石牌是黄梅戏发源地,“怀腔”为黄梅戏的正宗腔系,也得到国家文化部的认可。其缘由是这一剧种,的确是湖北的黄梅调进入安徽后,在石牌这块地方落地,由石牌的艺人接过来,用怀宁腔,怀宁话演唱,进而变为安庆地方的一种地方小调、小戏,最终发展成一个地方戏曲。到光绪年间,在石牌,就有了黄梅戏班,第一个,是“仁义班”,在附近村庄演出,大受欢迎,此后石牌的黄梅戏班跟着仁义班,一个接一个地搭建起来。到民初,竟达二十多个。一九三六年,黄梅戏第一次登上上海舞台,解放后,还拍了戏曲电影《天仙配》、《女驸马》。黄梅戏由石牌而安庆,由安徽而华东,由华东而全国,这个发源于石牌的民间小剧种。终于跻身中国五大地方戏行列,续写了石牌戏剧传奇。
这个过程,在解放初期,有一个最好的注脚。电影《天仙配》中,七个仙女,都与石牌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演大姐的王少梅,三十年代随父兄到怀宁,与怀宁艺人同班演出,从小就认为怀宁是自己的故乡。二姐潘璟琍,三姐潘霞云,都出生在怀宁,是地道的怀宁人。四姐丁俊美,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丁永泉的外孙女。当年丁永泉逃带女儿难到怀宁,孙女丁俊美就出生在怀宁。五姐江明安、六姐张萍都是严凤英的徒弟,都在怀宁有演出的经历。严凤英本人,虽然祖籍罗家岭,但出生在怀宁,两个老师也都是怀宁人。从学艺开始到成为名角,几十年经历基本都在怀宁,严凤英自己也认为在石牌成长起来的。如此看,石牌传奇,真是传奇。
老街不堪,但石牌毕竟是怀宁故县,戏剧历史已经淡出,民俗遗留却不会失去。所以,到石牌,看石牌,无论如何也要在石牌吃顿饭,品砸一下石牌味道。
怀宁长期与安庆难解难分,刚解放时,还曾经有一段时间撤安庆市,变为怀宁县的城关区。所以,怀宁风味其实就是安庆风味。中午吃饭,找到一家小店,专营牛肉火锅,想尝尝安庆口味的牛肉火锅。果然与西南地区的牛肉火锅大不一样。云贵川的牛肉锅,基本都是清汤锅,即便加辣,也是汤水没肉,大火炖之,取其软粑。石牌牛肉,却是先行酱卤,切大块,而入锅汤水极少,形似干锅。在安庆,还要走几个地方,再慢慢体会吧。(作者属于你我的世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