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由此,严密的追溯机制成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张贴二维码标签,让农产品有了“身份证”。 建立追溯系统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也是政府引导发展的方向。尽管如此,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在接下来可谓“大势所趋”。 在安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情况如何?农产品“身份证”普及状况如何?百姓能否从这项关乎民生的技术里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如何给消费者一个透明消费的“橱窗”?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看不见的“前世今生” 从超市的货架上拿下一袋蔬菜,用智能手机软件对着包装袋上的二维码一扫,手机屏幕上立马显示出品种、品牌、产品认证甚至是流通过程等农产品信息,这就是最简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了解这些信息,质量安全才真正从一种口头上的表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内容。 然而1月2日记者走访我市几家大型超市,了解到的情况却是,农产品可追溯化在安庆市场完全不可见。绝大多数的农产品依然是散装的,顾客用塑料袋装上再去称重,贴上条形码就完事儿了。记者了解到,一般超市农产品都有固定进货渠道,但产地依旧不可能具体到一村一户,以及经过了怎样的流通过程。超市工作人员王玮表示,他们一般都不知道这些农产品来源,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方面问题。要想建立真正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就目前的市场来看,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市民大多只关注价格 政策着力推动“新政”的同时,在传统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破冰”之路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记者在超市和农贸市场随机采访了几位买菜市民,他们都表示,没有听说过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平时买菜最关心的就是价格。”市民周女士表示,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农产品是从哪来的。采访中不难发现,目前市民对农产品质量追溯认知存在不足,还有一些人认为农产品质量追溯与自己没多大关系。 “新政”遭遇破冰难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优质安全农产品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尽管如此,建立一个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安全的质量可追溯机制,将农产品信息具体化、清晰化,依旧面临“破冰难”。 一方面就目前市场来看,尤其是农贸市场,大部分都是直接从批发市场进货,但再往上追溯,具体到产地就很难了。另一方面,建立可追溯体系本身也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需要扩大质量追溯农产品的规模和范围。“我们现在很多农产品都是从外地进货,如果要追溯,需要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系统,但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显然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龙狮桥蔬菜批发市场信息中心主任汪钧认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我市正试点产地编码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化具体来说,就是给农产品办个“身份证”,实现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信息共享,通过客观地记录产销全过程,清晰地界定责任,较好解决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市菜篮子办公室主任程胜贺告诉记者,我市已提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正试点建立产地编码,编码结构由产地编码、生产日期、产品种类三部分组成,直接用中文填写产品通用名称。同时,试点建立数据档案,信息录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姓名、地址、编码、种植品种、生产规模、生产记录、检测记录、失信记录等内容。之后,将在企业进行试点。在今后几年实现更大范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使可追溯化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 记者手记: “民以食为天”,吃的东西始终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食品质量安全也是近几年最热门的话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说得多,解决措施少。往往出了事情以后,才会想到要去找谁负责,但往上追着追着可能某个环节就断掉了,生产者也找不到了。乍看起来毫无用处的农产品产地、流通细节等信息,在这时候却显得尤为关键了。 虽然现在看来,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难题,也许还要走很远,但能够有这样一个趋势和方向,未来总归会往更好的方向进步的,但愿终有一日我们的菜篮子里都是贴上“身份证”的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