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的砝码到底有多重 ●文/朱丙夫 中国人自古以来提倡“忠、孝”,尤其,在传统的儒道文化思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因为如此,维持了整个社会道德,为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闻,中共怒江州委讲师团团长的儿子张光泽为尽孝高龄父母,竟然借来20万元,带老人游玩北京,这一举动让国人又喜又惊。 当今,随着我国社会老年化人口的发展,大力倡导“孝”,无疑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张光泽为当代“大逆不孝”之子树立了典范,然而,这“孝心”的砝码却使工薪阶层的子女咋舌!人们不仅要问:“尽孝”是为了老人“挥霍”,还是为老人增添快乐? 显然,两位高龄老人即使玩得尽情尽兴,领了儿女的这份孝心,但得知儿子举债尽孝,那“情”、“兴”又从何而来? 实质上“孝心”二字中,“孝”是子女的一种未了的责任,要尽力完成;“心”是老人的心愿,要使老人快乐、和谐。儿女尽孝要服从老人的心愿,由此才构成两厢情愿的“孝心”。现实生活中,小到为老人买双鞋袜、蒲垫,大到能延续老人生命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那么,孝心的砝码到底有多重?在孝心的天平上,一端是儿女的责任,另一端则是老人的心愿,老人的快乐、和谐程度则是孝心的砝码重量。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