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江县城,说起张玉红和她的老年公寓,几乎无人不知。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她从南京只身一人来到这个小县城,期待在这里成就自己的民营养老事业;十年后的今天,她仍在为梦想坚守。 “估计也就在这几年吧,一定会好的。 ”这是她时常挂在嘴边安慰自己走下去的理由。 一次饭局改变人生 张玉红一直觉得,自己与养老院结缘既是偶然,也是命中注定。生于1963年的她,14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此后,作为家庭的长女,高中未毕业的她便进了南京一家纺织厂当工人,因表现优异,1998年作为技术能手被派往墨西哥的合作项目工作。 在国外的几年,张玉红发现当地的老年公寓办得很红火,便萌生了回国开办养老院的想法。但当时的环境无法让她如愿,这个念头也只能埋在心底。 2001年回国后,她离开了不景气的纺织厂,开了一家饭店,生意很红火,“每天早上买五千元的菜,到晚上毛挣一万”。 一次,丈夫老家的望江县民政局负责人来南京,在席间说起县里新建了一个老年公寓,却无人经营的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玉红觉得这是 “天上掉下来的好机会”。当场表态要到望江“接管”这个老年公寓。 “当时家人都不同意,丈夫甚至要和我离婚。 ”张玉红回忆。 “借来”三位老人开张 2003年5月,张玉红只身一人来到望江,以租赁经营的方式成为县老年公寓的“掌门人”。 “刚开始的时候真是艰难,一个老人都没有。别人来看没有人怎么办?最后没办法,只得借来三个老人免费入住。 ”说起刚来时的窘境,张玉红记忆犹新。 服侍老人可不轻松。刚开始看见老人呕吐的时候,张玉红就会忍不住跟着一起吐。有时老人说话不好听,张玉红也难免顶一两句,惹得老人不高兴。 “我这人就这样,对待亲人有时反而很严厉,但一转眼就好了,我又去给老人认错。 ”时间久了,老人们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外来的“媳妇”。 老人们整日呆在养老院,都想出去看一看。为此,她每年都会组织一些能行动的老人出去逛一逛。近年来,像合肥逍遥津、太湖文博园甚至江西九江等地的旅游景点,都留下了老人们的足迹。 坚守十年仍亏损 刚开始的时候,张玉红对养老院的前景过于乐观,摊子铺得也很大。 “最多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有10多个,而当时只有几个老人,每人收费才800到1300元。 ”此外,工作人员的流动性也非常大,经常会有人走,“前几天还有一个老员工辞职了。 ”由于无法给出有竞争力的工资,她对员工的出走也显得很无奈。 几年前的一件事现在还让她心有余悸。当时,一位老人拖着病体多次要求住进来,但儿女不管不问,没有人来签字。后来实在无法,老人自己录音,表示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才硬是住了进来。可去年临近春节,老人因忍不住孤单还是在养老院自尽。家属找上门来,在听到老人生前的录音后,流下了歉疚的泪水,不但没有找麻烦,还称赞张玉红为他们尽了孝。 十年间,张玉红在养老院上投入已经过百万。房屋租金虽然一降再降,但到现在仍没有盈利。 “有时也会想到放弃,但看到30多个朝夕相处的老人,又舍不得走。 ”张玉红告诉记者,为了贴补养老院,她在养老中心旁边又开了一个小餐馆,“挣的钱还不够养老院的亏空。 ” 养老业势头渐好 前段时间,听说民办养老院有补贴,张玉红很是高兴了一阵。可是一打听,自己却并不符合要求。因为按规定,只有纯民营的养老院才能享受政府补贴,而她的养老院是属于公办民营,“说白了,我就是给公家打工的。 ”张玉红如是理解她的身份。 张玉红的老年公寓只有30多个床位,目前已入住32个老人,基本饱和。今年,望江县又建起了一个能够容纳300个床位的新老年公寓,县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多次表示,还继续让她来干。“可是到底以什么样的身份,还是这样干吗? ”张玉红有些茫然。 这两年,也陆续有人找到张玉红,想要和她合伙办养老院。 “我最困难的时候你们都不来,现在看见势头好就来了。”张玉红有些赌气,谁也没有答应。其实她心里明白,养老院不是有钱就可以开的,更需要的是耐心和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