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安庆师范大学教授于道平: 留住长江的“微笑” 做生态保护的忠诚卫士
历经7小时25分,行程628公里,11月8日16时15分,2头长江江豚从湖北天鹅洲国家级豚类保护区被安全送到安徽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10日后,又将有2头安徽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到湖北天鹅洲。此次迁地保护行动刷新了我国长江江豚迁地运输的最长距离,同时也拉开了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江豚种群互换的序幕。这项工程的背后,少不了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道平多年来对江豚的研究和保护。湖北、安徽江豚的互换让他看到了长江江豚有效保种的新希望。 中国长江豚类易地保护开拓者之一,在安徽实施江豚捕捞第一人,我国用深水围网救护江豚并顺利繁殖小江豚的第一位知名鲸类专家,——安庆师范大学教授于道平从事江豚保护30多年,脚迹踏遍大半个长江流域,是一名生态保护的忠诚卫士。2016年度全国水生动物保护海昌技术奖获得者。 迷彩服、黑胶鞋,站在一群渔民身边,身为大学教授的于道平毫无“违和感”。下水拉网、抬船,他的动作也和渔民们一样娴熟。于道平说自己“就是个干粗活的”,可他这“粗活”却也干出了水平。 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长约416公里,俗称八百里皖江。30年里,为了保护江豚这个濒临灭绝的“水中大熊猫”,于道平在八百里皖江上不知道走了多少个来回。从1985年至今,他与江豚已经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他组织江豚野外考察和救护近百次,解剖死亡江豚200多头,脚步踏遍大半个长江流域,东起上海,西至湖南城陵矶。只要有江豚出没的地方都曾经留下过他的身影。 他是安徽省第一个主持开展长江江豚活体捕捞成功的人,长江安庆江段第一个提出江豚保护工作的人,安庆江段第一个长江江豚救护中心建立的推动者。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长江干流生态环境恶化,白鳍豚数量锐减,为了保护仅剩的300多头白鳍豚,需要把白鳍豚捕捞到故道中保护起来,而当时我国的淡水豚捕捞技术还是一片空白。为了探索白鳍豚的捕捞技术,于道平从当时数量相对较多的江豚入手,从1988到2001年,每年春天都会“漂”在长江上,累计有3年多的时间吃住在渔船上。 1992年,于道平在安徽铜陵江段首次成功捕捞到7头江豚,这是安徽省首次捕捞淡水豚成功。 安庆江段素来河道弯曲,众多的河汊和无人沙洲使得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一直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与洞庭湖、鄱阳湖并称“长江江豚三大生存场所”。 然而,安庆江段江豚保护工作与高密度的江豚分布现状极不相称,在2006年以前,安庆甚至没有开展江豚保护这一工作,更别提给江豚治疗康复的救护区和生存的迁地保护区。 于道平来到安庆师范学院第一件事,就是向安庆渔政局建议在西江建设江豚迁地保护区。为了西江保护区的建立,于道平四处奔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时,不止一次向媒体介绍西江迁地保护的观念,希望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经过于道平和安庆渔政局多番努力,2014年4月,当地政府终于同意在西江划出一部分水域,建立长江江豚救护中心。当年,在安庆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他救护了5头江豚,一有空就要奔波30公里外的西江,照看江豚。而恰逢此时,他83岁的岳母摔跤骨折后住院,他不得不承担起照料家人和江豚双重任务。由于过度劳累,胆囊炎急性发作,不得不入院治疗。每天见他手腕绑着红色绷带,清早溜进病房,打完点滴,再溜出医院。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打了20多天点滴炎症才有所控制。医生建议他做个微创手术解除胆结石,他却总是说“没有时间”。 在江上“漂了”几十年,在野外工作更是落下了多种疾病,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于道平从未想过放弃。“我目睹白鳍豚灭绝,眼见得江豚又要消失,如果说长江容纳不了水生动物,哪又能容纳我们人类。”于道平说,“我这个人也没有其他的本事,既然做了一件事情就把它做好,所以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江豚保护。” 在专心研究保护江豚之外,于道平还用自己科研经费资助青年老师进行科学研究,用自己的专家津贴资助学生或环保志愿者公益活动。他经常说:“钱是身外之处,花在工作上,心里踏实!”。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