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夕照与张公岩(古桐城八景之一)——卒子走遍安庆 ——古桐城八景之一 第10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卒子曾介绍过张公岩石刻,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这里。 古桐城曾有“八景”之说源于宋代,据沈括(《梦溪笔谈》十七书画)载:度支员外郎宋迪是高手,最善画平远山水画,其得意的山水画作品有八幅,谓之“八景”。此后,骚人墨客纷纷仿效宋迪的八景风风雅。首开“八景”之风的是京都御用文人们,如京都最负胜名之地列为八景。此后,全国各地亦纷纷仿效,除地名不同之外,其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老桐城(含枞阳)当时也将本地风景优胜之地列成八景,位于桐城市与枞阳县境内。关于“八景之说”有: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 桐城八景始见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由当时桐城知县陈勉主修、儒学训导许浩篡修的桐城县首部《桐城县志》。主要是: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等。解放初,桐城、枞阳分治,正是人间公道,秋色平分,所在桐城境内为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等景;所在枞阳境内为荻埠归帆、浮山夕照、枞江夜雨、竹湖落雁等景。由是地以景传,引人入胜,观光欣赏,游客题留,风流千古。现特选存明清文人先后为“桐城八景”进行分景命题——题咏,因之景物愈显优美,自然更富形象,意境益赋温馨,山水越发钟灵。并见各呈风采,相互媲美,绘声绘色,频添神韵,充分赋予妙境的诗情画意,让后之游者玩味无穷,领悟其自然风貌和幽雅。 这其中“浮山夕照”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一处景点。浮山张公岩,宋朝进士任江西路转运判官张同之,和州人,因游浮山,爱不忍去,遂弃官学道于辟谷岩,相传辟欲仙去,因称张公岩。张公依岩筑楼名夕阳楼,楼后有井,容水六担,久旱不涸,汲之旋满。每当夕阳西下,经折射入井,泉水浮动,红光摇曳,出现日照光环奇观。因名“浮山夕照”。 浮山夕照,明·许浩,浮山景迹写难穷,翠壁丹崖几万重。惟有夕阳留返照,乔林掩映彩霞红。清·张骅,烟生石上烟凝碧,日落峰头日影黄。返照入林山倒没,余辉映水塔生光。人驱古道牛羊下,风送归巢鸟雀忙。共识夕阳无限好,挥戈争得驻西岗。 很多朋友去了浮山,却没有看到浮山夕照的景点。其实这就是浮山夕照诞生地——张公岩中。顺山攀上一座山峰,沿山西侧削壁曲转的绕云之梯小心下来,往北数步,走过仅容一人的石桥,跨进桥头的石门,便到了目的地——张公岩。张公岩高大宽敞,古色古香,状如陕北窑洞,凿石壁而成。 张公岩内侧有井,据说,宋代江西路转运判官张同之寄情山水,游玩浮山时,被这里古朴清幽的秀色所吸引,便弃官学道于此。传说他辟谷而居,潜心研习佛法,为浮山佛教的发展作出了一些贡献。后人将他隐居之地名为“张公岩”,以示纪念。张公的生平概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他是古代典型的不满官场昏黑,弃官投僧之流。此井就是张公岩景点的精致所在,古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即诞生在这里。 井深仅三四尺,泉水清澈见底。据《浮山志》记载,此井名叫“龙井神泉”,可容六担水,吸之旋满;天将雨,即溢出;数月不雨,六担水如故。夕阳正在缓缓西沉,当余辉投射在泉面约呈35度角时,奇迹便瞬间出现了,只见一轮红日自井底喷跃而出,射彩飞虹,照得井旁浑黄的岩壁一片紫赤,我们仿佛进入了科幻世界。张公岩,岩的左上方有一天然石阁,架梯可上,深、高均一丈有余,口略大,敞开状,原是张公炼丹的处所。 张公岩前还有“文革”中被毁的夕阳楼遗址,是张公为观赏浮山夕照而建造的楼台。夕阳楼旁还有张公的沐浴池、濯足盆,都是就着岩前的平地和巨石巧妙地雕凿而成。岩顶是一片蓊郁葱茏的茶林,旁边环立着几株苍劲的古松……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张公弃官修道后的多么舒适的生活场景。 古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即诞生在这里。离张公岩不远的石拐角处,有浮山一处天然厕房,被称为老桐城跨时间最久远的厕所之一。与同时期的欧洲厕所相比,要原始很多,留存现今,让人仿佛隔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