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热起来,又忽然冷下去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春风春雨送来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又湿又冷的倒春寒。特别是早春时节,这种倒春寒气候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以为挨过了寒冬,没想到冻死在了春天。正如老话所说的“反了春,冻断筋”,那么倒春寒时,我们该怎样应呢?
1 呼吸内科:感冒、哮喘发威
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如果不及时增添衣物,老人、孩子这些免疫力低的人很容易感冒。
冷空气刺激后,会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令气道反应性增高,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
因此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不一样,有家族史、体质敏感的人会严重一些。
专家支招:体质弱的人寒冷天气最好减少出门,出门时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凉。
2 消化内科:老胃病易发作
气温较低时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专家支招:近来接诊的很多患者都是受凉后“老胃病”发作,所以本身有胃病的人到了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
在饮食上要注意暖胃养胃,多喝热水,少吃冷食,按时吃饭。运动要适量,不宜大量运动出汗太多。起居规律,切记不要熬夜,也不要思虑过度。
3 心内科:心血管很受伤
由于早晚温差较大,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人明显增多。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很高,特别是寒冷天气。
突然的寒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天气寒冷时,应减少户外活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气温骤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
另外,呼吸道感染多发易诱发肺炎,这也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成为心梗的重要诱因。
专家支招:老人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药控制血压。如果有胸闷、隐痛或心慌等情况,即使发作时间很短,也要格外重视。
4 神经内科:脑梗更多发
春季是脑梗高发季节,特别是许多老人是晚上上厕所或早上一起来就发生中风了。
这段时间也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都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得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
在晚上睡眠时,人处于静止状态,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也是中风高发于这个时段的重要原因。
专家支招: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眩晕伴呕吐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中风急救分秒必争做到三早:早识别、早求救、早溶栓。
做足措施预防倒春寒
为了预防“倒春寒”给人体造成的健康影响,要注意近期的气象预告,做到早春防寒不放松,还要重视以下措施:
一是重视“春捂”。即在早春,不要太快卸下冬装,宁可穿得暖一些,也不可冷一些,一些中青年妇女,也不可由于“爱风度不爱温度”而太快装上短裙子,否则容易导致“宫寒腹痛”。
二是重视防治容易遇寒发作的慢性病急性发作。一些患有心肺慢性病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者,要重视服药。
三是重视“春夏养阳”。多吃一些升发食物,不要因为春天食欲不好而少吃挑食,要适配食一些鱼肉蛋品、蔬菜水果,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的食物,药膳可以偏食健脾胃之品。如陈皮鸭、山楂糕之类,即以甘味为主,酸味为辅。
四是要重视春天锻炼,但不宜太剧烈。当阳光明媚时,我们应适当增加户外运动的次数,增强体质,从而更好的抵御倒春寒的侵袭,并为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打下基础。春天属于“生长”季节,要让人体的阳气在春天升发,就得通过户外活动,春游或锻炼(包括散步做操与打拳),可以让身体走出“冬藏”的状态,舒展自己的阳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