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出生人口1655万,比上年减少32万。在国家大力鼓励生育缓解老龄化压力的同时,出生人口不升反降,令不少人感到愕然。 进入2016年,中国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放开。然而,不少年轻父母对生二孩望而却步,除了迫于住房、看护、教育等压力外,如何让习惯了独宠的孩子接受大人的二孩计划并接纳新的家庭成员,也成为眼下热议的话题。 四岁半的凯凯给弟弟起名叫多多——多余的多。 凯凯对两个月大的弟弟没有太多好感,因为弟弟的出生,父母无法毫无牵挂地陪他去旅游,自己半夜经常被哭闹声吵醒,还要把心爱的玩具让给弟弟玩儿。自己虽为老大,但却不再是全家唯我独大的“老大”了。 一次,凯凯被发现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他说:“我恨弟弟,可是我不能欺负他,因为我是哥哥。我不想哭,可是我忍不住。” 五年级学生筱筱在听到有关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的消息时说,“我一直是家里的‘小皇帝’,如果妈妈再生一个,这不是篡位了吗!” 筱筱有这样的想法并非个例。近日,有青岛小学生被曝成立“反弟弟妹妹联盟”,以此抵制父母生二孩。寒假前夕,广州市天河区将“父母问你关于再添 一个弟弟妹妹的意见”作为小学三年级期末考题搬上试卷,答案五花八门:有同学以“剖腹产太疼”为由劝妈妈放弃,有同学觉得花销太多还是算了,甚至有学生担 心如果再生一个,自己万一出了事父母就不会全力去救。 “老大”排斥甚至抵制二孩的新闻令四川南充人潘光和觉得很不可思议。“兄弟姐妹不应该相互照顾、兄友弟恭吗?”58岁的潘光和说。 潘光和出生于提倡“人多力量大”的大跃进时期,是五个孩子中的老三。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人口又膨胀的时代,大多数家庭子女众多,父母无暇看护,哥哥姐姐总是要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潘光和三岁就开始帮姐姐给全家做饭,不仅要无条件地照顾弟弟,还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因为缺少食物,自己被迫远离父母被寄养到乡下,家庭教育 更是无从谈起。得益于从小自力更生,潘光和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学习能力也很强,不仅考上了公费电大,还成为国企里的技术骨干。 1982年,潘光和(后排右一)一家的全家福。老人怀抱的是他两个姐姐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彼时潘光和的妻子(二排中)已经怀孕,大家庭第三个独生子女即将诞生。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计划生育作为国策开始实行,大多数城市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多年来,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守着独苗长大的父母把所有的爱和资源都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 1983年,潘光和的独生女出生。他对女儿的教育亲力亲为,女儿不仅考入重点高校,还在硕士毕业后出国深造,目前在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工作。 1986年,潘光和在喂女儿吃饭。 然而,当中国迎来“二孩时代”时,2000年以后出生、原本作为独生子女培养的孩子们,在习惯了从祖父祖母到爸爸妈妈的全天候关注后,必须面对一个新的现实:从独占所有的爱到学会分享,这也对成人世界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挑战。 凯凯的母亲、家住河北霸州的张伟华说,为了照顾凯凯情绪,她将凯凯的弟弟安置在姥姥屋,自己依然陪着凯凯睡,还应要求带凯凯去天津旅游并小住。在大人的鼓励下,凯凯也会帮忙拿弟弟的尿不湿、面霜、小枕头,还陪弟弟聊天、逗弟弟玩儿。 现在,凯凯幼儿园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弟弟身边喊一声“我回来啦!”并在弟弟脸上亲上一口。 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认为,“老大”对二孩的反对不是来自孩子本身,而是家长及周边环境夸大两个孩子的影响,造成孩子的担心和恐惧。 丛中笑建议从正面引导孩子,让孩子从小建立分享的概念,建立分享的满足感。此外,也建议文艺作品和社会舆论营造一种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有弟弟妹妹是幸福的,对未来不是害怕而是期待。 近日,明星亲子真人秀《二胎时代》在北京卫视热播,该节目通过独生子女明星家庭和节目组设置的“二胎宝宝”的互动,模拟二胎家庭生活,真实记录孩子和大人的情感及变化。节目收视率和口碑获得双丰收,在2016年新节目收视率中排名第一。 网友Cindy_nick评论说,看了节目很受启发。“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从小就被宠坏,不懂得分享,可家里真的来了弟弟妹妹,在争宠吃醋的同时也终于有了伴,会吵架打架可还是相亲相爱,成长注定了不孤单。”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现在一些家庭里的“老大”接受不了二孩,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关系。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兄友弟恭,照顾弟弟妹妹是哥哥姐姐的责任,但这种责任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往往被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会促使传统家庭教育观的部分回归。”夏学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