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节,每逢此时,宜城粽叶飘香,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龙舟竞渡自然少不了,粽子、绿豆糕、咸鸭蛋作为“端午三宝”,更是广受人们喜爱。对于安庆人来说,端午节不仅是弘扬爱国精神、祛病防疫的节日,也是一家老小团聚的日子,其隆重程度不亚于中秋节和春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丰富端午节的内涵,如今,在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人们的庆祝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名称有很多,叫法有二十多种,而在安庆,很多人习惯称端午节为“五月节”,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那么,端午节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旧时,端午节被称为“端五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也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那时安庆属于楚文化地区,因此端午节这一天也被看做是传统的爱国节日而隆重庆祝。在这一节日里,流传最广的庆祝的方式恐怕就是吃粽子了,将糯米裹在粽叶中,包上或甜或咸的馅儿,用五彩丝线缠上,煮熟后,咬一口,满嘴的清香,人们把对节日的热爱全部融在这小小的粽子里。当然,绿豆糕、咸鸭蛋也是这个节日必备的美食。另外,城郊、乡村都会举办龙舟比赛,安庆是沿江城市,河湖众多,水面广阔,每年龙舟竞渡都会吸引不少市民观看,场面相当热闹。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安庆民俗学者吴牧告诉记者,端午节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日,午时的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人们普遍的心理是驱瘟祈福,因此形成预防疾病的“卫生节”、“医药节”。每年此时,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会悬挂菖蒲、艾叶,因为这两种草都是中药,对病菌有抑制的作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古时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而现在,雄黄因有毒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变的端午孝老 每年端午节,安庆人都非常重视,人们时常说的“一年三节”,指的就是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在这一节日里,吃喝玩乐是表现形式,端午节承载更多的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以及一家团聚的喜悦之情。 家住华中西路北三巷的琚女士是怀宁人,嫁到安庆后,每年端午节前夕都要带着礼物回老家看望父母。“父母住在农村兄弟家,不在一起过端午,所以每年都会提前回去看望,也是一家团聚的意思。”琚女士说,她小的时候端午节氛围很浓,除了看龙舟赛、吃粽子,家里的长辈会亲手缝制一些小香囊给小孩戴在身上,非常精致,现在很少有人会缝香囊了,但是孝敬老人是不变的传统。 在湖心北路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査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的老家岳西,每年端午节就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做上一桌美食大家边吃边聊。“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家的端午可能没有粽子,因为家里人不会包,但是我们会做一大桌好吃的,家里人都回来陪父母过节。我们家四个人分居三地,端午节假期也是难得的相聚时刻。” 潜山县龙潭镇的杨银娟年近六旬,和老伴住在农村老家,她的三个儿女分别在上海、合肥和县城工作,每年端午,儿女们都会赶回来陪老人过节。“三个孩子平时工作忙,但都还大老远的把孙子带回来跟我们一起过节,这比给我们老两口买什么吃的穿的都好,儿女们孝顺我们心里也高兴。”杨银娟笑着说。 当下的端午过法 在备受重视的端午节里,除了孝敬父母,亲友之间也会送上节礼,联络感情,表达节日祝福。通常晚辈会去拜访家里长辈,送上节日问候,当然还有应景的绿豆糕、咸鸭蛋等礼物。长辈也关爱晚辈,端上美食,与晚辈把酒言欢,相聚一堂。晚辈临走时,长辈通常会送上早就包好的粽子,让亲友品尝。 家住玉琳路的吴兴梅,早在两个星期之前就包了整整六十个粽子,馅料丰富,有蜜枣、黑米、咸肉等,塞了满满一冰箱。“端午节快到了,女儿女婿要从外地回来过节,这些粽子除了留些自己吃,其他的都给孩子带回去做早点,也是我们做父母的一片心意。”记者查阅资料得知,端午节又称为“女儿节”,古时出嫁的女子要归宁,而现在,不少夫妻过年都在男方家过,因此女婿也就趁着端午节好好孝敬岳父岳母。 “老辈人讲,女婿拜见岳父岳母很讲究的,要赶在五月初二或者初四这天,因为双日子吉利。不过,现在孩子们工作都很忙,回家陪我们过节我们就已经很高兴了,也不会在意什么日子,孩子们有这份心我们就已经很满足了。”吴兴梅告诉记者。 今年端午三天假,“90后”的社区工作人员何健早就计划好要出去旅游了。“平时工作忙,每天待在一个地方也觉得腻烦,想出去走走看看,现在只要有假期我就在旅行的路上,家里人也比较理解和支持。端午节我和父母说好了,带他们一起去爬山,也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家唯一一次在外面过端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