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气 与 民 俗 诗
文/朱丙夫
节气是根据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以及太阳在黄道的位置而划分的。在黄道平面上,以春分为零度,每15度为一个节或气。后来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尤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把这些节气与农事、生活情趣和文化相融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全年12个月划分24个节气,其中12个节和12个气。除此之外还有杂节气,如社、霉、伏、九等杂节气。杂节气又是怎样确定日期的呢?它们除“九”之外,其他的每年相差很大。不过这些杂节气都与干支纪时相关。干支纪时,早在我国东汉就开始了,干支由10天干和12地支组成的。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用一对干支相配,便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如甲子、乙丑、丙寅……如此相配一周,正好60年,所以又称60“花甲子”。今天,为了方便读者,也为爱好研究民俗文化朋友奉献出收藏十几年的歌诀。歌曰:
立春后五戊日社,出梅小暑节一未。
秋社立秋后五戊,分龙夏至后辰日。
芒种入梅第一丙,初伏夏至第三庚。
夏至第四庚中伏,立秋一庚是末伏。
进九冬至连根数,千古不传神仙诀。
根据歌诀断,2006年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因为正月初一为戊午日,由此可推,立春后第一个戊日在正月十一日,第二个在正月二十一日……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一天,即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其他仿此就迎忍而解了。
我国绝大部分节气是用诗的体裁表现出来的,易记、通俗、易懂,从而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得到广泛流传。它的存在,既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又为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为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民俗诗几乎都具有诗的特质:层次感、韵律感、形象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对诗的拥有是一种自豪,男女老少都会吟几首诗。如诗诀: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冻开,
七九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诗句中的“冰上走”、“河冻开”、“燕归来”、“耕牛遍地走”形象地描述了天气寒冷的程度,这些诗句每行字数大致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有节奏感。
民俗诗对人们的生活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比如:早稻播种是“三月清明不超前,四月清明不退后。”提醒人们播种不要误时。还有许多农谚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又如:断雷雨歌诀“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旱)。”九月初九若无雨,再看九月十三日;若天气无雨,就要做好农作物抗冬旱保苗的准备。如此等等的断诀,听起来很玄乎,实际是人类的智慧。
当然,与节气有关的民俗诗对人们生活实践并非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中相当部分的民俗诗都掺入了毫无科学的成份。这好象现实中铺天盖地的营养品,并不是每一种营养品都是规范生产的,也不是所有的营养品是你所需要的,面对这些,需要剔去糟粕。比如:在江湖术士中流传旷久的婚配民俗诗云:
从来白马怕青牛 羊鼠相逢一旦休 蛇见猛虎如刀断
猪遇猿猴不到头 龙逢兔儿云端去 金鸡见犬泪交流
如此等等不足为信的诗话,读起来耐人玩味,运用起来令人望而生畏了。仔细推研就会知道,一个人的属相是根据节气 、按干支纪年来推算的,实际上人的属相只是动物符号的代码,用修辞学来讲,只不过拟物化了,又何以牵强附会?
(作者系怀宁县道协会员、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