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掌握静脉输液使用指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将普通感冒、慢性咽炎、小儿腹泻等53种常见病列入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名单中。我市从8月底开始执行这一规定,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我市医院门诊、急诊的输液情况如何呢?11月中旬,记者对城区医院、诊所进行了调查走访,发现输液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一: 家长担心,要求给孩子输液 “医生,你看看我孩子一直发烧,精神状态也不好,能给她挂吊水吗?”11月11日下午,记者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操晓莉副主任医师处看到,一位年轻妈妈抱着宝宝来看病。操医生仔细询问小宝宝的情况,年轻妈妈介绍,10号晚上小宝宝就开始发烧了,在家测体温是38.9℃,赶忙抱到市立医院,医生给宝宝喂了退烧药,她要求给宝宝输液,医生没同意,所以今天又换了家医院。操医生查看小宝宝的病情后,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抽血化验结果也没问题,而且孩子的精神状态也不错,建议还是给孩子吃药。“一般情况下,每天门诊大约有1/3的病人在输液,其中10个人里有2个是家长要求给孩子输液的。”操医生告诉记者,儿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小孩子生病了家长都是特别担心,尤其是晚上来就诊的,小孩子发烧,很多家长都要求输液。 在门诊室的墙上,记者看到一张宣传画,上面详细介绍了儿科不需要输液的常见病、多发病。操医生说,这是医院两个星期之前挂上去的,目的是给来看病的孩子家长宣传下,好配合医生给孩子合理用药。在3点半到4点半这一个小时里,先后有7位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就诊,多是发烧、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病情不太严重,不符合输液标准,操医生都为他们开了口服药。其中一位小朋友的手足口病还没好利索,又有点发烧,小朋友的爷爷、爸爸带着孩子急匆匆地来找操医生,在仔细查看小朋友的病情后,操医生诊断为感冒了,开了药回去吃。家长虽然担心,但还是在操医生的解释、劝说下也接受了服药。 问题二: 传统观念,输液病情好得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输液成了快速治愈疾病的良方,并被人们广泛接受。11月15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生病输液比吃药好得快。虽然很多人都愿意花最少的钱看好病,但还是有不少人希望病能快点好,从而选择输液。“我经常感冒,每次感冒能拖好长时间,所以只要鼻子有点塞就去诊所吊水,以前两瓶水就能吊好,现在至少要吊两三天。” 市民高长风告诉记者。像高长风这样贪快的人也有不少,虽然吃药更加经济实惠,但是他们觉得“长痛不如短痛”,早点输液早点摆脱病症。市立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长太告诉记者,急诊科每天大约有20%-30%的病人不需要输液,但是病人或者其家属主动要求输液,希望能快点好起来。“这种观点虽然是错误的,但是要想改正过来还需要时间。就拿常见的感冒来说,一感冒就吊水,会影响人体自身潜能的发挥。”方主任说。 市立医院药剂科主任居靖表示,输液可能会缩短病程,但是危害很多。“比如感冒原本要持续三天,输液后可能一、两天就好了。但是缩短病程后的代价是,异物进入人体内,比如微粒堵塞血管,也许十年八年后会给人体造成一些麻烦。”居主任说,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不要随意要求输液,只有患者在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时才需要输液。 问题三: 潜在风险,易产生医患纠纷 在调查走访中记者发现,医生还是普遍有所顾虑的。“现在的年轻人生病了根本不去看医生,而是自己去药房买药吃,等实在扛不住了才去医院。我们医生都是看病下药,要是病人自己要求吊水那只能给他吊,是他自己选择的,如果不给他吊出了什么事我们也担待不起。”在华中西路一家私人诊所供职的马医生告诉记者。操晓莉医生也表示,“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是,看疾病、看病情,再判断是否需要输液,毕竟输液的危害也很多,能口服药物的还是尽量口服。但是儿童年幼,抵抗力弱,病情发展也比较快,一旦小孩高烧不退,家长就会质问医生,说是医生不让吊水才这样的,我们也很无奈。”操医生说。 “医生也是有风险的。比如说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人体有个自愈的过程,大概一个星期就能好,如果病人要求输液医生没给他输,一旦病情恶化,病人首先找的就是医生。这种情况下,病人要求吊水,医生敢不给他吊吗?”方长太主任说,疾病具有个体化,同样一种病,在每个人身上反映出来的都不一样,而且病情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病情来判断是否需要输液。 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办主任孙荣亮表示,禁止输液新规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很多困难。“现在人家里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金贵的很,如果家长要求给孩子输液,医生遵守规定没给他输液,一旦孩子病情严重,医生、医院难辞其咎。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劝说孩子家长,如果家长坚持,那也只能随他了,以免产生医患纠纷。” 建议: 提高意识,认清危害,合理用药 “对于输液,很多人都存在误区,其实输液是有很多危害的。”居靖主任告诉记者,输液会发生输液反应,例如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急性心衰、空气栓塞、电解质失衡等,其中药物过敏反应比较多,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除此之外,输液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很大。这些不溶性微粒主要是在输液生产、输液器具、操作、药物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有玻璃碎屑微粒、橡胶微粒、药物残渣等,这些全都通过静脉输液进入人体,随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可能会堵塞局部微小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组织缺氧,引起肿瘤等危害。 “口服药物通过胃肠进行吸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肌内注射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样的药物,静脉给药比口服和肌内注射,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要高,反应要快,危害要大。因此我们提倡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居靖主任说,“冬天是感冒多发季,希望大家提高意识,认清输液的危害,生病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合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