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知道我们安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是哪里?大多数市民会说家喻户晓的迎江寺,或尽人皆知的振风塔,其实它们虽很著名、也很雄伟,甚至数百年来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标志,但它们都不是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建筑。真正获此殊荣的是屹立在司下坡之上,似雄关,似城楼式建筑,巍然耸立于安庆之颠。 安庆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安庆谯楼[以下图片多摘自网络]
安庆谯楼,坐落在安庆市大观区龙门口街56号,司下坡古街的北端,该楼坐北朝南,系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结构。谯楼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式双檐楼阁,面阔五间14.9米,通进深10.65米,面积211.2平方米,雕梁画栋、巍峨壮观。谯楼下层基座为长方形砖石夯土,四周均由青砖砌成护体墙,雄浑厚实,基座长54米、深18米、高4.2米,墙基为褐色砾石。 1998年“安庆谯楼”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谯楼正中为拱券门洞,宽4.25米,净高3.1米,内壁用青砖垒砌。基座后墙左侧辟有砖券门洞,是谯楼上、下层之间连接通道。砖券门洞高2.2米,宽2米,共砌有花岗岩石踏跺22级,进砖券门洞上2级踏跺为一歇步,面积约2平方米。再登20级踏跺可直达谯楼基座平台,而在10级踏跺上顶,即是砖拱券洞门沿口。这段门洞拱券顶是伴10级踏跺高程而平缓上升的。 安庆谯楼门前安徽布政使司署雌雄双狮石雕
至砖拱券洞门沿口为谯楼基座最高处,高出谯楼基座平台。这种拱券洞门内铺设踏跺,逐级上升,且采用半透明、半遮封的形式,无论是采光,还是整体布局,都非常科学,结构也很独特。因得地势之利,踞高面江,具有“楼不倚江江倚楼”之气概。谯楼拱券门外,左、右各坐置两尊汉白玉石狮雕塑。一雄一雌,栩栩如生,它造型不但精美,也非常霸气! 安庆谯楼正面 “白日青天” 门额,清吴坤修题
无论是原安徽布政使司司署门前守卫的雌雄双狮,还是安徽布政使司署门前谯楼,它们都是安徽建省以及数百年皖省首府安庆的历史见证物。1990年5月,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安庆谯楼”为安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又再次公布“安庆谯楼”入选为第四批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庆谯楼背面“阅经楼” 门额,民国许世英题 据现今安庆各文史资料记载,谯楼为旧安庆府衙门外的望楼,元末至正年间谯楼战乱被毁,明初安庆府知府赵好德重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末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初七左梦庚攻占皖垣安庆,安庆巡抚张亮被执,谯楼与五座城楼一道再次被战火烧毁。清初江南安庆府知府王廷宾,于清顺治年间第三次重修谯楼。 安庆谯楼基座平台北望安徽省立图书馆藏书楼旧址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由暂驻地江宁[南京]正式移治安庆,安庆府衙署移至安庆旧将军府。自清安徽布政使司移址安庆府衙署后,谯楼再次修葺。旧时谯楼外,立有三楹石坊,面朝西南,朝向不同与谯楼。该石坊屏壁中题“薇垣”,左为“承流”,右为“宣化”。谯楼内,左为宪书局,右是华阳阁,正中仪门后即大节堂。 安庆谯楼基座侧面 清咸丰三年(1853年)洪杨之乱[太平天国运动],安徽布政使司毁于兵焚,而谯楼独存未遭兵燹。清同治六年(1867年),时任安徽布政使的吴坤修重修谯楼,楼成吴坤修登楼高望,浩浩江水向东流,气象万千。作为廉洁奉公的曾国藩重要幕僚,吴坤修为自己掌管的安徽布政使司署大门谯楼打算题写门额,为了寓意为官应“两袖清风、清正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