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给汽车行业带来的一个本质变化,就是以后车机必然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讲究“体验为王”,路畅科技的技术总监胡锦敏认为,这些都是“苹果模式”的特征,“是车机消费电子化的一个标志”。 车机是否会被手机等终端代替,路畅科技的技术总监胡锦敏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路畅科技的研发思路也体现出一种典型的以车机为核心的互联网化模式。目前,在所有后装车机企业中,路畅科技是国内少数几家支持MirrorLink协议的企业之一。MirrorLink是一套基础底层协议,只要符合这些协议就可以实现将手机上的所有功能映射到车机上,利用车机来完成各种应用的操作。 “这是车厂很喜欢的方式”,微软车联网首席架构师王强说,在这种方式中,车机的地位不会改变,依然是计算和应用的集成中心。当然这也是车机厂商喜欢的方式,意味着他们既可以完成车机互联网化的变革,又能充分利用传统硬件优势,最终避免“车机被手机革命”的产业问题。 整车厂和车机厂在互联网化的转型过程中,“以往的成功经验很有可能出现不灵的时候”,李兆荣在行业里有不下十年的经验,也曾经亲身参与过某些企业的转型。 按李兆荣的总结,汽车业转型有三大忌:把以往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新的项目;缺乏互联网基因;对TMT产业的认识不够。“以往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是产品思维,产品思维主要是机会主义和低成本竞争这两大法宝。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考量企业的是价值思维,价值思维是通过创新,创造出完全的差异化,从价格转移到价值,从市场转移到顾客,从产品转移到产业,进入价值链高端”。 这背后真正的变化在于,商业模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汽车的互联网化会“从产品研发模式,到营销模式,再到整个企业运营模式都会带来彻底的改变,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转型了。” 传统的模式,就是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采购加工,然后走渠道,这是一种典型的产品思维。而在新的模式中,“是看谁控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互联网化的车机,还有车机背后的互联网上应用及云服务。也就是,现在大家所提的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 胡锦敏说,未来的车联网一定是硬件终端加云端服务的模式,汽车屏幕会成为下一个重要移动终端,基于这个终端的各种位置服务,本地化生活,影音娱乐,车载通讯,人车智能互动等等,才是未来新的利润池。 当汽车被植入全新的互联网基因,它的“行为模式”会被重新修改,社会标签也会随之改变,就好像被拉入了一场“盗梦空间”的游戏,可是,谁才是这场游戏的导演?就目前而言,车联网居于产业链核心地位,“上接汽车、车载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下接内容提供商,需要构建跨行业的价值网络,实现跨行业的资源整合。谁掌控了车联网服务提供商,谁就能掌握未来车机甚至整个汽车业的控制权。” “无论汽车产品、设计制造、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车联网恰恰是传统汽车生产方式的掘墓人。”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的观点是,“车联网不是互联网服务,也不是移动通信网的增值业务,它是创新的基础设施、业务能力和数据运营体系”。 未来谁是这个新的体系之王,有人认为,车厂,运营商及后装终端企业都有机会。不过,创业公社创始人兼社长李易的看法更加另类:"我心目中的车联网领袖一定不会诞生于原来的产业群。整车厂肯定是没戏的,所谓第三方服务商更没戏,给车厂当马仔当久了,一身奴性怎么可能颠覆式创新!?" 李易认为,“车厂是不是支持这样一个创新的行业来打破原有的格局?其动力和意愿比较值得怀疑。越是在整车上强势的品牌越是保守。” 而后装车机厂的可能性就更小。且不论车联网不久就会成为所有汽车的标配,必然会逐渐压缩后装厂的生存空间;就资本实力来讲,后装车厂与整车厂及运营商更是难以比肩,而产业资源的调动和融合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做后备。 李易说,车联网将来会由互联网的大企业比较有机会来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而整车厂和其它硬件厂家一样由于无法进行横向整合而沦为配角。产业的资源整合与资本力量的融合是必由之路。 (文章来源:经理+,作者:Fanny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