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有幸拜读到著名作家石楠的新作《寻芳集》,这是她的第二本散文集。我不仅被这本书金子般闪光的文字和永恒的爱所感动,而且还为她的切肤之痛的人生体验掩卷深思。 1938年10月17日,石楠生于太湖县李杜乡笔架村。在她的命运中,差一点,就成了被遗弃的孩儿。初中毕业时,由于阶级路线,虽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但她不得不终止学业,直至后来,她到安庆当了一名工人。 “但生活并没有泯灭我的求知欲,我看一切能够找到的书籍。”、“但,这二十年……我读了大量中外古今名著,写了整麻袋的读书笔记,积累了丰富语言和人生体验。”一位名人说得好,“人生处在绝境时,希望就在脚下。”当一个平凡的女子与一些中外文学大师的心灵发生碰撞时,智慧的火花给了她足以达到成功的底气。石楠在走过人生坎坎坷坷的道路之后,感慨万千:“逆境是老师”、“苦难是一笔无价财富”。她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苦难中跌滚摸爬的人生阅历,熔成了一位艺术家的智慧。她开始对人类生存和繁衍进行睿智思考:“我发现了一个历史现象,为人类生存和繁衍作过伟大牺牲和贡献的才女,在历史的星空却是那样的稀疏和黯淡,历史的尘垢和世俗的偏见淹没了他们。我为之感到愤愤不平。”1982年,石楠的第一部作品,即成名作《画魂》问世。此后,23年间,石楠的写作实践,正如她的《寻芳集》中所说得:“我要为苦难者立传。”于是,她的笔下为苦难者立传的作品源源而出,如《画魂——潘玉良传》、《寒柳——柳如是传》、《陈圆圆·红颜恨》、《一代明星舒绣文》、《美神——刘苇传》、《另类才女苏雪林》等等十多部。 一位作家的风格是她人生的一种修炼。在石楠的众多作品中,无论是小说中的描写,还是散文中的记叙,语言优美,语句间富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字里行里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怀,构成新奇独特的语境。所以说,她的作品有诗的激情,音乐的旋律,图画的美韵。当你走进她作品中,会感受到情的份量,美的享受。她在《寻芳集》中这样描述山村的贫穷“……贫穷却在那里施展着淫威……”诸如诗一般的语言俯拾皆是。 石楠从辍学的故乡太湖中学,到安庆市图书馆,再到法国巴黎,每走一步都在用爱的指头,弹着真情的弦,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2000年10月28日,在合肥举行的“石楠新作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籍等一批文学理论家,针对石楠在拓创传记文学的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作了首肯,称赞她的传记文学为“石楠体”。 这天,对于一位曾经被苦难缠绕得喘不过气的弱小女子,一位年过花甲的文坛宿将来说终身难忘。她的作品成为新时期传记文学的一面旗帜。 德国著名诗人,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艺术与艺术家》一文中指出:“一切艺术都诞生于爱。每一部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境界首先取决于艺术家的家心程度。”石楠心灵深处的亮点,就是让爱布施于钟情缪斯的弱者。她的每一位文学朋友,包括她作品中的主人翁,都是她倾注爱心的艺术作品。她的周围团聚着一群充满活力的作者,毫无夸张地说:当今安庆文坛的繁荣几平浸润着她的爱。从《寻芳集<灯下赏花>》中可以看出,共计15篇,全部是推介中青年作家的,其中10篇是写给安庆的文学朋友和文学刊物的。 石楠身居文堂之高,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安徽省作协副主席。但她没有一点架势。无论是少年,还是中老年;无论是大型文艺期刊,还是小报小刊,只要你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张扬文学,她都乐于接受邀请。她的背后,让我们领悟到苦难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船。 ——原载《安庆日报 宜秀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