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 学问天下莫不闻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文派创始人。 方苞幼聪颖,六岁能背诵诸经,二十四岁至北京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声誉鹊起,被称为“江东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他的文章是“韩欧复出”。三十二岁举乡试第一,三十九岁中贡士,以母病告归,未应殿试。 方苞曾为《南山集偶钞》作序,康熙五十年(1711)“南山集”案发,戴名世处死,方苞被株连下狱,定为死罪。方苞入狱两年后,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康熙帝朱笔批示:“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可召入南书房。”遂免死出狱,入南书房为皇帝文学侍从。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授左中允,次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升内阁学士,十一年充《厂统志》总裁。乾隆时,授礼部侍郎,先后为《皇清文颖》、《三礼义疏》副总裁,“经史馆”总裁。七十五岁告老还乡。 方苞治学尊崇宋儒程朱之说,治经求其义理于空曲交会之中。他将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首创“义法”说。他在《又书货殖传后》写道:“《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胡宗绪 发愤自励成就显 胡宗绪(约1670一1740),字袭参,号嘉遁;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胡宗绪十岁丧父,其母潘氏知书识礼,教子严而有方,令其专攻经史。宗绪严守母训,发愤自励,品学兼优。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人,被荐为明史馆纂修。雍正八年(1730)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国子监司业,立教章、严师法。其性格豪放,表里如一,诙谐幽默,谈笑风生,一时海内名流多乐与交往。 胡宗绪与方苞、刘大櫆等为同乡好友。为文不拘泥成法,自成一家。并潜心研究天文、历算、兵法、刑律、地理、六书、九章、音韵之学,尤在天文历算等方面成就显赫。著有《昼夜仪象说》、《象观》、《岁差新论》、《测量大意》、《九九浅说》、《﹤数度衍﹥参注》、《方舆考》、《台湾考》、《胶莱河考》、《南河论》、《北河论》、《苗疆纪事》、《两界辨》、《古今乐通》、《律衍》、《﹤正字通﹥芟误》、《字典发凡》、《正蒙解》、《﹤大学﹥讲义》、《司业奏议》、《环隅集》、《梅胡问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