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4-1-27 09:30:26

2013年终回顾 十一二月看老明星打情骂俏

1、《地心引力》
      令人目眩神迷的太空电影,是一部紧张科幻太空动作电影,完全的视觉奇观,我在 IMAX 和 DMAX 影院看了三遍,依然不能让我满足。导演对太空有着深深的热爱,透过巨型的银幕,让观众可以完全感受到这种热爱。
      影片开头十几分钟的长镜头被人称道,但对我全片最感人一幕却是桑德拉·布洛克在太空舱中幻想乔治·克鲁尼返回太空舱,帮助她从绝望到重新燃起求生的欲望,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七分钟长镜头。整个镜头内部调度非常精确,同时不留痕迹,甚至是到了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注意到整个段落是一个镜头下来,深深叹服。
      这是一部有着全新创新意义的电影,我也并不能得出什么关于这部影片更多的结论,因为它对后续电影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2、《控制》
      我只好奇的想知道,这片子跟“科幻”有毛关系啊?
      整个电影,拿掉所有的所谓科幻元素和设计,对整个故事推动、人物塑造有一点点影响吗?
      除此之外,其他各方面都让我感觉完全莫名其妙的一部电影。
      看片前貌似各种渠道看到、听说了一些这部电影的正面评价,或许跟我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我认为自己在影院里浪费了一个半小时,同时浪费了朋友帮忙买单的一张电影票,还好他去看《饥饿游戏 2》了。

3、《金蝉脱壳》《背水一战》《赤焰战场 2》
      这三部电影归到一起的原因,是他们的主演基本可以说是“好莱坞明星退休俱乐部”联合出品,每部电影里的主演加起来的年龄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整体而言,这三部电影都有各自的可看性。
      比如《金蝉脱壳》重在剧情,指望看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互相肉搏动作戏的观众会失望的,整体故事还可一看。
      而《背水一战》好歹可以满足一部分大家对前州长“尚能饭否”的好奇心,虽然看着施瓦辛格跑动起来已经显得步履蹒跚,但至少他尽力了,影片看点是韩国导演金知云(《蔷花红莲》《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进入好莱坞之后,是否依然能保持自己的风格,结果来看,显然个人风格基本被习惯性的抹掉了。
      最后一部《赤焰战场 2》,主要是看一帮演惯了文艺片的老明星,如何在银幕上打情骂俏和各种耍,好在影片节奏鲜明,转场足够多,基本全世界到处跑,所以任何对表演风格不适应的问题,都被快节奏给掩盖了。

      4、《无人区》
      一部精彩的黑色电影,关于人性,关于生命本质,挺耐看。可能有人对宁浩期待的还是快节奏的“疯狂”系列,自然有点看不惯。
      《无人区》在我看来最有价值的一点,是作为一部大陆国产片,其在形式内容(类型)和价值观传输两者的结合,距离好莱坞独立商业片创作水准最接近的一次,即使四年后,在其类型领域,依然如此。
      当然,用 2013 年功利的市场眼光,眼下正是服务于青少年一代的电影创作潮流,怀旧青春、都市爱情、公路喜剧都是正热的电影题材,这样来看《无人区》似乎有点 out 了,本来西部片就是国产电影濒危稀缺物种。
      也有人说,这部被耽搁了四年的作品已经被“神化”和“严重被高估”了,没错,是被高估了,但被高估的是广电审查系统的思想觉悟、政治高度和艺术感受力,被高估的是现在年轻观众对有智慧的娱乐电影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已开始被俊男靓女景片拼成的国产片惯坏了。
      我不认为这部电影经过修改后,对导演表达的损害已经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
      因为《无人区》本身的气质是无法被修改的,除非全部重拍。
      《无人区》应该可以说放到世界电影市场上,也是一部独立制作质感、品质过硬的黑色电影。
       而且因为其传递的价值观的普适性,它本身也是具有海外市场的。
      唯一的问题,四年之后,这部电影看上去有点“旧”,有点跟当下市场热点脱节。
      但正因如此,我认为《无人区》在 2013 年反倒会得到更多预期之外的东西,比如四年过去了,很多影片内在对人性的残酷表达,现在的观众比四年前更容易被点醒,更容易映照现实。
   因为 2009 年如果公映《无人区》,它会是一部创新的娱乐作品,是一部话题之作,但依然只会在电影层面;而 2013 年的      今天来看《无人区》,你可以说它是一部纪实性作品,直指人心,它可以进入到社会现实层面。
      这电影骨子里用一种“不屑”的精气神儿,来阐释人性的救赎。
      2013 年来看,更具有现实意义。
      这或许是某些人始料未及的。


      5、《饥饿游戏 2》
      用好莱坞爆米花电影标准,《饥饿游戏 2》显得有些深度,对集权反抗的主题不再遮遮掩掩,下一集故事时全面革命了,但我担心会更难拍得好看。
      反集权、革命,这样的主题放到青春片里去做,还要做出某种最近好莱坞几年普遍具有的“黑暗主题”的深度,还是很大胆,但美国电影这种追求个人自由的永恒主题,连青春片类型片也不放过,借此向美国年轻小朋友不断传递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反观中国,我们的青春片貌似还没脱离“反对早恋”的母题……
      第二集比前一集完成度要高很多,明显特效多花了好多钱。
      新出现的角色都比较可爱。
      狮门公司凭这个系列,这两年迅速崛起,也是跟好莱坞五大抗衡的新势力,片头是狮门的新厂标。而且最近在影院看到Summit 公司的新厂标,下面已经多了一行小字:A Lionsgate's Company
      与原小说偏女性笔触,很多情绪性细节描写不同,电影还是很阳刚的。
      女主角表演非常棒!
      情节上,做了大量的删节和细节修改,个人认为大多比较恰当。
      比如第二集赛前测试,能力展现一场戏,女主角进场后看到男主角在地上画的画像,在原小说里地上画像是用布遮盖,之后才被告知是画像内容;
      还有,电影中开赛后,女主角跳到水里去拿武器之前看到了有弓箭,对弓箭势在必得,而原小说里是在游到武器库后中间偶然发现的弓箭;
      女主角赛前训练,展现射箭水平跟书中描写完全不同,因为书中的说啥一箭射中五只鸟啥的,估计导演和编剧跟我一样,觉得实在太搞了一点,所以换成了现在电影中的虚拟互动形式,估计也是为了观众好理解,同时不至于笑场吧。
类似这些都是为了更加电影化,从这一点,这一部改编得还是不错的。
      第一集里第一次看到“上流社会”里那种夸张、奢华的人物造型和举止,当时感觉接受无能。
      但在这一集里,似乎能接收到一些导演美术风格上的一些用意,当然我也是习惯性的过度阐释和读解,因为无论从主题还是风格,对照当下社会种种怪现状,突然冒出了莫名的亲切感和恐怖感觉。
      跟第二本小说一样,120 分钟电影,将近 70 分钟都是革命前各种铺垫和细节暗示,如果没看过小说的确会错过不少细节,之后动作桥段不拖沓,但最后一场女主角被敲晕的戏处理得比较凌乱,我看过书,都恍惚了一下,觉得人物关系和空间关系有点乱。
      片尾曲很好听,建议耐心听完,整张电影原声音乐水准都相当高,原声专辑有两张,一张是纯音乐的 original score,另一张是 soundtrack 都是流行歌,后者是制作人邀请了各个流行音乐大牌根据影片主题进行专门创作的作品,每一首都很经典,整张专辑,非常耐听。
      总之,比第一部整体水准高出不少,娱乐性也很强,但我推荐的理由,却是这部影片里女主角姐妹俩的一段对话,大意是,在这样糟糕的生存环境下,我们该如何活下去?剩下的部分,几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6、《扫毒》
      国内看的配音版,配音质量实在太差,缺乏空间感,更重要是无法建立角色代入感,所以减分很多,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非常郁闷,为什么电影公司不能在后期把声音处理好。
      至于影片最后的枪战戏,缺了一点点情怀在,就很难打动人。
      全片动作戏其实并未展现出陈木胜导演一贯的擅长,除了一场直升机扫射警察的所谓大场面之外,像以往《男儿本色》里那种硬碰硬的动作、追逐场面都见不到了,不知是否可以说是类型片里的偷工减料。

      7、《风暴》
      整体影片完成度很高,故事也不错,只是刘德华扮演的主角塑造方面有缺陷,有些表面化,或者说看完电影其实观众并不了解刘德华扮演的角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影片中,他除了工作就是在玩命追拿罪犯,或者这两者也是一码事。这样      一个比较单层次的人物,到故事后半段人物内心开始转向黑暗面,就显得很突兀。
      倒是林家栋扮演的角色有着完整的铺垫和变化,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恍惚间,我在影院里会以为林家栋是这部戏的真正男一号。
      《风暴》作为港产制作在警匪类型创作上优势明显,而内地市场此类型基本空白,内地导演基本只有高群书(《西风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丁晟(《硬汉》系列、《警察故事 2013》)在此类型上进行过尝试。所以可见未来几年,警匪类型片应该还是港产制作为主力。在这个类型上,倒是有一部杜琪峰北上拍摄的《毒战》,另辟蹊径,自成一派,走出了港产警匪在内地生根发芽的新可能。

      8、《四大名捕 2》《森林战士》
      从头到尾弥漫着一股莫名其妙的气质,但整体制作感还是有一定忽悠观众能力的,特别是对一线城市之外的“小镇青   年”群体,加上“四大名捕”的品牌效应,影片演员阵容也能拿得出手,还是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
      这样的续集电影,应该在影片片头字幕或者开场,用最短的时间勾连起观众对第一集内容的印象,然后再进入第二集的故事,但这部续集电影完全不管这一点,相信很多观众会看得云里雾里,而我之前看过第一集,但因为时间久远,故事内容早已忘得干干净净,所以影片开始了半个小时,我依然还处于拼凑记忆的状态。
      只是故事容量小是致命缺陷,对我这种看观了快节奏、密集叙事的观众,在影院里看这个片子经常走神,但影片有巧妙的利用江一燕洗澡和柳岩露屁股来抓住像我这种观众的眼球,所以最后对我来说,这其实是一部恶趣味电影。
      影片散场亮灯后,身后一位观众退场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觉着深刻的抓住了这部影片的本质,她说:这电影太奇怪了,所有人物都出场轮着做一遍身份介绍,然后电影就结束了。


      9、《警察故事 2013》
      之前除了预告片,什么消息都没有看,进影院看了二十分钟后,我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现实:这是一个叙事格局相对较       小的一部电影,所以基本不用指望影片中会有什么大场面和复杂的动作场面设计。
      整体故事来看,其实已经讲的比较完整,而且导演完成度足够高,娱乐性也有,还是一部不错的娱乐电影。
      唯一的问题,因为用了“警察故事”这个品牌,自然给观众建立起了一个跟过往这个系列对比的预期,无论如何,这部电影都无法满足这一份预期。
      简单说,这电影因为片名,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目前看来这坑暂时爬不出来。

      10、《私人订制》
      说下面的话之前,必须表明态度,冯小刚一直是我最喜欢、最偏爱的内地导演,他才华横溢,但并不是天才,他知道观众需要什么,但又总是想找到与自我表达最平衡之处。
      《私人订制》我非常不喜欢,比如之前《夜宴》我也不喜欢,但一样不影响我继续支持冯小刚导演。
      开场 10 分钟,觉得正常,冯小刚最擅长的,《甲方乙方》继续来嘛~
      范伟这段出来,我就觉得开始有点故意咯吱你发笑了,反正我是笑了好几回,图个乐嘛~
      但范伟这一段的结尾,开始总结陈词,比如当官也不容易云云,我就开始坐立不安了。
      这是批判里面含着回马枪吗?
      给我感觉对人扇了一耳光,马上再说,抱歉抱歉,下次不敢了……
      要人命的是每段故事结尾,总会出现一段类似表述的”总结陈词“,我直接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
      第二段就更加神奇了,别的隐喻不知道,但李成儒扮演的就是冯小刚自己无疑了,一个俗得如鱼得水的人,当真放弃了一切去追求雅之后,无论结局如何,基本是回不来了,就是想俗也再也俗不了了。
      所以,所有把《私人订制》看做是《甲方乙方》的放大或回归,都是一厢情愿。
      冯小刚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到《甲方乙方》那个创作阶段了。
      我想他自己知道。
      所以,第二段如果不站在冯小刚个人心路历程角度去看,基本会感觉到莫名其妙。
      这是距离观众最远的一段故事,我看到不少观众已经睡着了,比如我身边那位。
      最后一部分,是最让我崩溃的,给我感觉是导演对自己也放弃了,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
      前两段,无论怎样还是有些偶尔的笑声,到最后一段,现场观众都开始变得平静,估计也是对这电影不报任何期待了,这种观众在两小时内心路历程得多微妙呀。
      最后环保道歉片,是一段很好的公益广告,但再次跳出了观众的接受范围。
      然后电影就结束了,观众们默默的离场,300 人左右,我一路走到地下车库,居然都没有听到任何人在讨论这个电影,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大家只是在默默的离场。
      要知道,散场的时候,一部电影好或坏,大多观众都会讨论。但这次,我竖起了耳朵,给我的感觉是死一般沉寂。
      不知道多少人真正读懂了周黎明关于《私人订制》的影评,其中的观点我大抵是同意的,简单说他认为冯小刚独有的讽刺喜剧风格,这是他自己的独有表达方式。
      但我只想指出一点,无论这部电影有多么高深的讽刺和寓意,它是一部“难看”的电影,它是一部观影体验很糟糕的喜剧,或者是它是一部包裹着过时笑料台词的“怒”剧。
      (好像是 magasa 微博上第一次提到“怒剧”这个概念,他应该是指让观众发怒,但这次在我看来却是导演“怒”了之后的创作的结果)
      同样的是王朔参与编剧,为何《私人订制》和《非诚勿扰》系列差别这么大?
      本质在人物、人物关系和情感。
      《私人订制》里有真正的人物塑造吗?几个主人公性格你看完片子了解清楚了吗?
有真正的人物关系变化发展吗?四个主人公之间关系有任何交代吗?
      最重要的是全片情感缺失,骨子里这是一部如此冷漠的电影,我会读解成这是导演对这个不公现实的愤怒和恨意,因为骨子里或许他还是有些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
      所以,当《私人订制》里如果连爱情故事都不具备,观众没有情感嵌入的共鸣点,那这电影剩下的就是对荒唐现实冷漠讽刺桥段的粗暴拼贴,偶尔有咯吱你发笑的台词,但已经失去了任何观影快感。
      现在,你应该会明白《私人订制》根本就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
      电影是对现实的一种映照,更是对导演个人内心世界的投射。
      在我看来,《私人订制》是冯小刚对主流大众对《一九四二》接受无能感到愤怒后的一种回应,一种反击。
      冯小刚的某种“愤怒”,造就了《私人订制》现在的这番模样,这只是我个人的揣测。
      至于资本市场角度如何读解是完全另外一个故事了,这里不谈。

      11、《等风来》
      这是一部关于现在都市白领年轻人精神危机的电影,意不在质问谁,到是让观众自己思考,所以本质上,这是一部文艺气质过重的电影。
      如果你抱着《失恋 33 天》的预期,势必失望,比如我。
      这是一部编剧依然大于导演的电影,因为片中出现了几段让演员对着镜头生演、生念台词的戏,比如倪妮黑夜中一个人抱着手电筒喊着说我怕黑,然后大段讲述自己怕黑过去的戏,整整七八分钟啊,还有两位主演晚上踹凳子吵架说“你没资格跟我开玩笑”一场戏也是如此,当时看得我汗毛竖立,就这么考验演员啊,为难这二位年轻人了。
      影片最爱的一场戏是井柏然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战死沙场”一段,既有编剧独有的喜感风格,又有导演镜头设计和现场调度的想法,只是这样的段落在影片很少。
期待这对编导组合的下一部吧,这次市场反应和观众反馈如果在他们意料之外,也算一个小磕绊,期待他们下一部作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终回顾 十一二月看老明星打情骂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