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乡村公路坑洼逾十载 村民出行苦不堪言
张先生常年在外地工作,趁着国庆长假回老家安徽桐城市看望父母。与免费通行的高速公路不同,家门口那段崎岖不平的公路让他“叫苦不迭”。 “一说去长岗村,没有出租车愿意去,好不容易拦着一辆,五公里的路程要50元”,张先生告诉记者。 崎岖路难行 这段路属于桐城市高桥镇(现归入孔城镇),从高桥村到南口村(简称高南公路),总长约五公里,绝大部分路段仅能容纳一辆车,路面布满大大小小的坑洼。不必说汽车,附近村民骑摩托车自行车也颇为不易。 据记者了解,沿高南公路一线有南口、长岗、西冲等数个行政村,1万多村民要靠这条公路出行。沿途多位村民向记者反映,这条路如此坑洼狭窄的情况,已经持续十多年了。 十多年来,陆续有不少村民向孔城镇及桐城市官员反映路况过差。村民也曾集体筹钱,但每次都是拉几车砂石一铺了事。更为甚者,沿途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有次为了应付检查,施工队竟然用柏油喷洒在路面,几天就变回了原样。 家住南口村的王先生在桐城市区做水暖生意,常年在老家和城里两地跑,但他迟迟不愿意买轿车,“这路不是给车开的,路面坑太多,下雨天路上泥巴可以溅到车顶,买了好车也不舍得开。我现在开的二手面包车才3万元,反正是破车,开着不心疼”。 已经在高南公路开了近7年面包车的林师傅说起这段路,向记者大倒苦水:“原来还有十几辆面包车走这段路载客,现在只剩三辆了,有些家住附近的司机,宁愿舍近求远去开别的线路。 林师傅说,跑出租、客运,一年最多换一次轮胎,但他一年要换两次甚至更多,车胎磨损严重,补胎是常有的事。坐车就像坐蹦蹦车,老人、孕妇根本不敢坐,就是年轻人也要抓紧扶手才行。林师傅说,现在乘客越来越少,自己天天起早贪黑,一月也就赚个2000元。车上的一位乘客告诉记者,现在坐车去城里越来越难,等车要等大半天,交通还没十年前方便。 官员推诿卸责 记者登录桐城市交通运输局网站,登载的多为当地领导“视察”消息。记者致电该局局长李玉林,他表示难以证实记者身份,并称不愿意接受电话采访,对于记者的问题也含糊其辞。记者提出可携证件当面采访,这位局长又称“再说吧,再说吧”,匆忙挂断电话。随后记者又多次致电,已无人接听。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干部告诉记者,上头也拨过修路的钱,但不在村里,我们也向交通局询问情况,他们就“踢皮球”说找镇政府,结果镇上答应我们修路,但“光打雷不下雨”,每次都是拉几拖拉机砂石填填坑。后来找的次数多了,镇政府直接说让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记者联系到孔城镇镇长陈炜,他介绍说高南公路过去几年也修补过。目前镇里已经联系修路公司,正准备开展全面彻底整修,很快就会得到根本修缮。记者询问为何这条路为何十多年持续难走,他表示高桥镇并入孔城镇时间不久,以前的修路问题不太清楚,村民集资款等去向也不了解。对于具体修路日期,陈炜表示还不能确定,目前还在跟修路公司协商。 对于记者采访的情况,有村民表示难以乐观。一位和政府有来往的村民告诉记者,曾经在饭桌上碰到当时的高桥镇领导,也得到过类似“很快就要修了、保证会修”等答复,但是好几年过去了,路还是那条路。归乡的路何时不再难行 2004年,国家交通部曾颁布《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农村公路建、养、管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徽省也在2006年全面启动“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建设,强调安排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其中县到乡公路每公里补助20—30万元,乡到行政村公路每公里补助10万元。 上述和政府有来往的村民向记者透露,省里拨的这些专项资金,以及好几年前每个村民大队近万元的集资款,绝大部分都没有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现在不少乡镇干部超编,财政预算有限,桐城等地的吃喝风又相当严重,一些干部就打起了财政拨款的主意。每年国家下拨的交通、农田水利等各方面专项资金,被层层截留,所以现在农村日渐荒芜,稍有点能力的人都到城里去谋生了。 去年八月,桐城市长吴三九在参加“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现场办公会”时称,农村公路是民生路,更是发展路。修好民生路,造福一方人,建设好农村公路是政府和群众的共同责任。市委市政府用最大的决心,集中财力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水平。 一份由桐城市官方提供《桐城多项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资料也称,该市全力打通“交通毛细血管”,比安徽全省提前一年,即早在2009年就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然而记者走访西冲、胡咀、新庄等多个村民大队,发现事实远非如此,不少村民大队未通公路,百姓出行非常不便。 张先生说,高南公路十多年来几乎毫无修缮,乡亲们怨声载道,不仅制约了村民出行,也极大地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市镇两级干部这么多年充耳不闻,未见作为,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一心为民。 中央现在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希望家乡的父母官们切实倾听百姓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困难,从修路这样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希望我下次回来的时候,路能好走一些”,张先生苦笑着说。
希望有关不们能动起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