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老翁 发表于 2013-12-9 14:23:56

安庆那些渐渐消失的行当

1.爆米花。还记得吗?每当听到街上传来‘嘭’的巨大声响,孩子们缠着妈妈拿些米,或是六谷子,欢天喜地的端去给师傅,倒进那黑乎乎的铁器里,捂着耳朵,等着‘嘭’的一声响,白花花的‘冬米’或是‘爆米花’变魔术般的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童年时代奢侈的零食。还要特别说一句,安庆说‘爆米花’是‘六谷炮’或‘六谷爆’。现在这一行业渐渐式微。孩子们的零食花样繁多,家长要营养、卫生,孩子要对自己的口味,还要挑品牌。‘爆米花’也有专门的机器。总之,现在越来越难听到这样的声音了。对了,我们以前称这一行,就叫‘炸冬米的’。

龙山老翁 发表于 2013-12-9 14:25:44



2.吹糖人。在孩子们的眼里,这是那么美妙而又神奇。在一千多度高温下融化了的麦芽糖,被老匠人手、口并用,变成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小动物,这是手艺,也是艺术。好像春节期间还可以看到,匠人并不操安庆口音,皖北居多。

3.草编。草编小动物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草叶在匠人的手中穿梭, 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就跳到孩子们 手中。

龙山老翁 发表于 2013-12-9 14:26:19

4.码头装卸工。安庆在二、三十年前,长江和内河航运是重要的运输手段,大量的货物全靠码头装卸工人肩抬背驮装上卸下。大南门、小南门以及朱家坡的许多男人就以此为业,人称‘驮大包的’。 坐着的人正在发放记数的‘筹’,既是为了统计货物数量,也为了记录工人工作量。

   装卸工在解放前受制于码头工头,解放后组织起来成立了搬运公司,大约五十年代末,码头装卸工人又从搬运公司剥离,成立装卸大队,隶属于港务局。

   解放初没有装卸机械,发电厂烧的每一锨煤,都靠装卸工人一筐筐的抬上来。

    随着装卸机械的普及,工人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脏和累仍然是摆脱不了的基调。现在大型码头已经全部实现机械装卸。私营航运还是靠人力装卸。

蓝色自由舰 发表于 2013-12-10 01:17:40


不错的贴关注中 经典   

海洋 发表于 2013-12-10 04:52:20

还有其他的吧,期待楼主更新。。。

龙山老翁 发表于 2013-12-10 15:18:29

海洋 发表于 2013-12-10 08:52
还有其他的吧,期待楼主更新。。。

:lol:victory:

龙山老翁 发表于 2013-12-10 15:25:13

锔碗。这个行当逝去至少五十年了,碗、盘等裂坼了,或是破开了,匠人沿裂缝钻若干个孔,打上补钉,再用特制的胶水抹缝,又可以滴水不漏了。现在不能想象一支破碗还找人补。这一行当可能在文物修复中还起作用。

龙山老翁 发表于 2013-12-10 15:26:49

换铝锅底。这是一个基本消失了的行当。
家乡方言称铝锅为钢精锅、钢种锅。
以前铝锅、铝壶底烧坏了找匠人换个底,还能用。
有的人家一支锅换了几次底还在用。
现在厨房电器花样繁多,很少用铝锅了。
只有饮食行业还在用铝锅,还有换锅底的需求。

龙山老翁 发表于 2013-12-10 15:28:32

拉洋片。也叫拉大片、看西洋景。解放初城里闹市区有几处。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步两桥’钱牌楼口常年有一台,天天有小孩子看,摊主一个人敲锣打鼓还带唱词,唱一段拉一次片子,换一个场景。这些玩意儿穷人家的孩子只有眼馋的份。好像自然灾害之后就没见过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庆那些渐渐消失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