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宿松电影导演陈江的助学记
核心提示:安庆宿松电影导演陈江的助学记陈江作为宿松人,他的名字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家乡人所熟知,除了缘于他在电影事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外,还缘于他拥有一颗真诚、善良和感恩的心。
早在两年前,陈江就结对帮扶了宿松县河塌乡新页村特困学生曹慧玲。曹慧玲六个月时,母亲离家出走,一岁时患尿毒症的父亲去世,成了孤儿的她与年过七旬的奶奶相依为命。
2015年8月是陈江第一次见到曹慧玲,当时她10岁,上小学四年级,和奶奶住在叔父家的平房里,室内非常简陋,没有一件值钱的物品,她的书桌是用一块木板简易搭建的。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她就是趴在木板上做作业。
昏暗的房间,简易的木板,专心致志的神情。陈江对当时看到的这一幕仍记忆犹新。
由于职业关系,陈江经常在外面飞来飞去,每一次回宿松都是行迹匆匆,办完事就离开了。两年来,自那次登门看望曹慧玲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去过她家。
她和奶奶过得好吗?她的个子长高了多少?她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一直以来,曹慧玲和她奶奶成为陈江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牵挂。
掐指一算,曹慧玲今年该上初中了。这个时候,是她求学道路上的关键期。陈江越想越觉得愧疚。“不管工作再忙,一定要回去看看孩子”。想到这里,他毅然撇开手头上的一切,从外地乘车赶回宿松。
出发前,陈江上县城文具店,花了几百块钱,精心为曹慧玲挑选了一支手表、一个书包、一盒笔、一个水杯和6个笔记本。他说,这是慧玲在学习上最需要的用品。然后,他又上一家超市,买了一桶食用油、一箱饮料。
一行六人,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费了两个钟头,终于找到曹慧玲的家。她的家搬迁到了村口的一个路边,是三间盖着红瓦的瓦房。
陈江拎着书包、食用油、饮料,脚步未跨进曹慧玲家的门槛,她的奶奶就迎了上来。
“奶奶,您还认得我不?”陈江用一口家乡话问道。
“认得,认得,我咋不认得呢,你就是帮我伢儿的好心人!”王陶英老人边回答,边将陈江一行领进家里。
王陶英的新宅里面,墙壁洁白,窗户明亮,而张贴在墙壁上红彤彤的《贫困户结对帮扶明白卡》显得格外的醒目。摆放在堂屋里的电瓶车、冰箱和桌椅,虽然看起来有点凌乱,但从它们身上足可以看出她家的生活向好的方面发生了变化。
陈江顾不上落座,他前后左右环顾了一下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向王陶英问道:“慧玲呢?”
“她姑姑在杭州打工,叫她上杭州过暑假去了。”
“喔!是这样……”没见着慧玲,陈江的脸上顿时掠过一丝的失落。
“这是我给慧玲买的学习用品。”他边说,边从书包里掏出手表和笔,放在王陶英老人的手上。
“慧玲学习怎么样?”
“她还好,听老师讲,这次小学升初中,她在雨坛小学考了一个全年级第一。”
“这是伢儿第一次出远门,伢儿长这么大,我从来没跟她分开过一天,临行前,伢儿对我说,她在杭州不会闲着的,她要在姑姑的服装厂里找活干,挣点生活费回家……”说着,说着,王陶英老人的脸上止不住地淌下了泪珠。
没等老人说完,陈江的内心就像掀起了波浪的长江水,老人的话语就像那奔腾、跳跃的浪花,在拍打着他的心房,让他激动不已,他顿时感觉到:自己有幸帮扶到这样一个学习那么好,人又那么懂事的一个孩子,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王陶英老人拉着陈江的手,向他说起了这两年来的点点滴滴。
去年,王陶英家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从交通不方便的老宅基地搬迁到这里,盖了三间红瓦房,从此有了一个自己的新家。她的小儿子通过多年的外出打拼,盖上了楼房。村里其他家庭,通过政府介绍就业和外出务工,也都建了楼房。怪不得,路边那么多的“空巢户。”
王陶英说,在陈江的帮扶下,她家的不幸遭遇,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不少好心人上她家捐款捐物,如今她和孙女的生活都有了保障。
这个从宿松县凉亭镇走出的一名文艺工作者,从事电影事业20多年来,陈江共执导很多社会公益题材电影。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新风尚,一直是他创作的主题思想。去年,抗洪救灾期间,他无偿带领他的团队为家乡执导了《洪水无情,宿松有爱》大型赈灾演唱会,帮助家乡筹集救灾善款。
临行前,陈江把资助曹慧玲今年读书的几千元现金塞到王陶英手里,叮嘱王奶奶要注意保重身体,生活上不要节省,曹慧玲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加强营养,家里有什么困难,尽管找他。
爱心无大小,公益无止境。在返程的路上,陈江说:“我是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走出来的一名文艺工作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帮扶曹慧玲只是尽了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
谈到未来,陈江希望通过自己执导的公益影片,以艺术表达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扶贫助学活动中来,让这个社会处处充满阳光。
原标题:安庆日报:一位电影导演的助学记
来源宿松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