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5 12:17:29

国军176师528团部驻地旧址——安庆近代军事系列第1238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孔城镇孔城老街四甲,有一幢清末民国初期的张恒丰布庄颜料店,这个老店近代有着什么辉煌的历史?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国军相关资料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750gh9z9ichts9g8ttc.jpg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占领南京后,计划攻克武汉,控制中原,进而推向华南,侵华战争进入白热化。日军调动其主力,改由安徽省安庆、潜山县、太湖县一线向武汉进犯。图二:团部旧址大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752qchezwuz3c20llh2.jpg  桐城为大别山东部,是江淮分水岭。地势极为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吴、楚相争;三国孙吴曹魏政权更迭;宋末元初的农民义军抗争;明清时期的张献忠、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张宗禹等农民义军都曾在此与官府抗拒几年十几年不等。日军认为,只有控制桐城和潜山、太湖一线,方可确保夺取武汉而无后顾之忧。图三:团部旧址门前屋内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753nbqg6fqdqyszbqaq.jpg  日军调集淮河南岸及芜湖两地华东派遣军,从芜湖、合肥水陆两路向安庆进发。驻守的国民党杨森部因赴上海抗战多次遭受重创,退守安庆一带时,原本装备齐全的20军、21军仅剩下20军的133师。为防水陆两路夹击,陷身重围,不战而退向潜山所在的天柱山地带,其中一部驻守桐城孔城镇。图四:团部旧址拼图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755h8r70u8ssr088w30.jpg  国军176师,为桂系国军在石牌镇重创日军致敌伤亡一千多人后转移潜山东部源潭铺山区。川军杨森部调访岳西,第26集团军徐源泉部所辖40军、48军、199师由霍山陆续赶来接替防务。41师丁治磐部驻守城西王家牌楼,48师徐继武师驻守城西北白水湾。他们在公路沿线侧击敌军。图五:团部旧址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757bwxbjwbkd1ywwd21.jpg  桂系第48军的176师在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先后驻防宝山、嘉定、常熟、合肥、涡阳、蒙城等地。为阻击日寇侵犯武汉,又赴鄂东,移师蕲春,转战英山、霍山一带。其间该师一直在前线浴血奋战,嘉定的谭家头之战、常熟之塘和谢家桥两场战役,战况惨烈。团长谢鼎新、代团长蔡朝煜均于巷战中殉职。图六:鼎丰复三个大字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759rqt84q05t45j55pv.jpg  176师在莫敌师长带领下由湖北调往安徽,布防江北天柱山一带的桐城、怀宁、潜山、宿松、太湖、望江六县,莫敌兼任军事指挥长,指挥部设在潜山(梅城)圣公会。莫敌,号天纵,广西桂林人。与众多爱国军人一样,时刻不忘国耻,不断袭击日寇。图七:部分农具展示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801id4d4ks6smd6mlfm.jpg  176师“越时六年,转战数省,大小百战,歼敌数千”,自损“中级军官6员,下级军官89员,士兵3618名”。为表彰176师阵亡将士,光大其为国捐躯精神,所在战区的安徽桐城、怀宁、太湖、宿松、望江、潜山、霍山、无为、庐江及湖北英山、黄梅、广济、蕲春等十三县民众士绅自动捐资修建公墓。图八:蓝色对联经过七十多年仍然没有退色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803gy435epmna2esocn.jpg   176师528团部旧址驻守孔城镇老街张恒丰布庄颜料店,后被设中国人民银行旧址,为一幢清末民国初期建筑,坐东朝西,前后两进,面阔三间,最早为张恒丰布庄颜料店,抗战期间为国民党176师528团团部,解放后房屋产权归政府所有,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孔城营业所。图九:鼎丰复三个大字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806ooffq91ybqbhhhrz.jpg   桐城市孔城老街距桐城市12公里。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期,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图十:部分农具展示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808bio60s8bo8abdsv8.jpg   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兼具江淮水乡及皖南徽派建筑特色。图十一:部分家具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813duq877u5tzzj82s2.jpg   现位于老街四甲的清末民国初期建筑张恒丰布庄颜料店,仍然从最后一进的墙壁上看到“鼎丰复”三个黑色大字,另有一幅蓝色对联。麻石门框现早已被砖砌封死。从整个颜料店格局看,是这一带非常庞大的建筑体,它坐东朝西,前后两进,面阔三间,在抗战时期能够作为国民党176师528团团部,指挥着整个528团的对敌作战,是安庆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图十二:国军176师528团部驻地旧址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5/160816sqgqccyzvrcggqzr.jpg(本篇完)2017-04-28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6 08:28:26

科甲冲云峰洞与云峰禅寺——安庆寺庙道观与安庆风景系列第1239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科甲冲,是群山之间的一个小山冲,因地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这里的山里有一处名为云峰洞的风景点,古人在此修庙祈福,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科甲冲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43wbfb8ab6jwb3whcc.jpg    山口乡隶属于安庆市大观区,以境内山口镇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有城隍庙、御葬、古井、古城墙遗址,圆寂塔、官债渡古桥遗迹、皖口老街、古战壕址等;还有中共柏子山区委旧址“杀尽(汗)奸”石刻、柏子晴览景点、游水可观“石门秋泛”、“雁叉鱼灯”、龙舟观赏、画舫游船、桃源里景点、七里亭遗迹等,是安庆周边不可多得的旅游和文化圣地。图二:科甲冲云峰禅寺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44fu5wdgtxxwbzgrtx.jpg    山口乡在宋朝,就有大文豪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开办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延引四方学子,黄庭坚等曾就学于此。宋朝理学家周敦颐任分宁主簿时,曾开办书院,后称濂溪书院。徐、祝等大姓亦办有书院,培养众多人才。图三:科甲冲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47d4ab9jp742tqtl4q.jpg    山口乡的科甲冲自唐朝、宋朝直至清朝,就出过多位进士、举人,这些人后来成为朝廷中的丞相、尚书等要职,仅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就有数位。所以科甲冲以科举中甲而得名。图四:云峰禅寺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49w7qa2ax1141sqa9h.jpg    现位于科甲冲的云峰寺,因山间有一名为云峰洞而得名。现云峰洞早已被填,仅留洞名,云峰寺修建在海拔约三百米的山腰间。古刹在清朝被毁,清末民国期间又重修了云峰寺。图五:云峰禅寺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50kkkhhsls2fh9b5fq.jpg    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之后,卒子了解到,云峰禅寺原名云峰洞,旧址座落于山口云峰山,据说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扩建大雄宝殿初具规模。几经岁月沧桑,云峰禅寺多次兵焚重建。现云峰禅寺占地五百三十平米。图六:科甲冲云峰禅寺介绍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52nrftpmrajpyyjhfp.jpg    云峰寺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古称云峰山,原古建筑群据说磅礴轩昂、气势恢宏,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山口历史悠久,比怀宁县还早185年,比安庆建城早1035年。唐宋时期,皖口两度成为怀宁县治之地。其枕柏子山,挟皖河,濒长江,拥石门湖,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图七:科甲冲云峰禅寺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54fmmzm69wvrftg96w.jpg   山口乡的科甲冲山川秀美、景色迷人。附近还有纱帽山,山势奇特。登极远眺,如虹大江,烟波浩渺;近望宜城,似海市蜃楼。春暖满山杜鹃红似火,夏凉鸟鸣蝉噪山林静,秋色红叶染西山,冬令风轻暖朝阳。石门湖水面辽阔,烟波浩渺,渔帆点点,少鸥翔集。“柏子晴岚”、“石门泛秋”、“雁汊渔灯”是怀宁县十二景的三景。图八:科甲冲云峰禅寺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56o6z5kloo8nm0tvpp.jpg   独特的山水风光,令历代文人墨客迷恋往返。留下古人在此作诗多首,其中唐朝诗人李涉的《井栏沙、夜遇客》、宋王安石的《过皖口》、《至皖口》、《别皖口》,黄庭坚的《向皖口》、明刘基的《江行》、清方都镐的《石门秋泛》,均成为令人击节称叹的千古绝唱。图九:科甲冲云峰禅寺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57w3lg6nq5n9dj4gof.jpg    明末戏剧家阮大铖独慕柏子山,自号“柏子山樵”。“下有七里长亭,上有五里大庙,日有千人作捐,夜有万盏明灯”,栩栩如生地勾勒出皖口当年的繁华与兴盛。图十:科甲冲云峰洞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6/115459b735j7x6lgtxk87x.jpg(本篇完)2017-04-29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7 06:25:16

黄岗陈家岭陈氏祠堂及民国建筑群——安庆宗祠与古村落系列第1240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的黄岗村,九十年代前是黄岗乡,这里有一个叫陈家岭的地方,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远望陈家岭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35v8go8ssgi88o18iq.jpg    原以为汤泉乡的龙潭寨古村落和蔡家畈古村落是太湖的二个国家级古村落,后来在卒子的发现下,才知道原来现在的汤泉乡合并前的几个乡镇,均有大小不同的清末民国初期的古村落,有些根本没有列为古村落的序列。今天卒子介绍的黄岗乡的陈家岭,在就今太湖县汤泉乡境内。图二:航拍陈家岭陈氏祠堂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37a7eh090au07yccfe.jpg   据《太湖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太湖县设十区七十五保十四镇,陈家岭属于北前区陈家岭保。又记载:民国三十三年八月,陈家岭保又细分,陈家岭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据陈家岭近八十岁陈老爷回忆说:“陈家岭一带,在清末出过大官,至于何官不详,民国期间陈家岭有多人在上海一带做事,回乡之后建起多幢宅院。”图三:陈家岭民国期间的建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39fq26bzvdpy2zsv2g.jpg   今天当卒子走过这片土地时,以当地盛产的黄土制坯的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建筑时,感叹为何这样的古村落落选安庆古村落名录。陈家岭土地平旷、山川秀美、物产丰饶、文人辈出、人文底蕴深厚。陈家岭之所以叫岭,其实是山间的一处凹地,最凹处积水成潭,沿坡建有多幢古建筑,多数是民国期间建筑的,有少量清朝末期建筑的古建筑,村头还有一座小土地庙,村民外出经商、务工时的祈祷。图四:陈家岭地处大别山腹地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41q9mgg9pj77v9993v.jpg    抗日战争时期,据汪礼俊撰写文史稿介绍,声名远扬的“太湖县黄牸乡抗日游击队”也曾经在这里活动,这是抗战时期太湖县唯一一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游击队队长李甸民(又名李甸明,今汤泉乡黄下村人),是民国时期太湖县名人李西溟(又名李熙民)的第六个弟弟,称“七弟”,当地人习惯称“李老七”。图五:陈家岭建筑、古墓葬、祠堂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43zf15fmmmnfsfh9jf.jpg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1938年5月,太湖县国民政府成立“安徽省太湖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县动委会”)。熊本旭(县长)、李楣(又名李菀民,李甸民之五兄)、赵纶士(六邑联中校长)、李西溟(又名李熙民,六邑联中教师,李甸民之长兄)、韦格六(县参议长)等为县动委会主要领导成员。图六:陈家岭民国期间的建筑非常精美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46izxlxkntlgf64lh8.jpg    1938年7月1日,日军清水师团从安庆经太湖县小池一条、从怀宁县石牌经太湖县新仓、从望江经徐桥分三路进攻太湖,1938年7月,太湖县城沦陷,县动委会机关先后搬迁到山区牛凸岭、薛义河等地。据李朴民在1982年11月18日写的回忆录《岳西革命斗争大事记》记载:“1940年3月,国民党第四十八军所属第九游击总队司令云应霖拥护共产党抗日主张,反对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行为。国民党为防范云投奔共产党,将第九总队改编为四十八军补充团,调防于抗日大后方的岳潜边境。云识破国民党意图,决定起义。将由共产党为骨干的第七连和突击队,进驻岳西撞钟河、菖蒲地区以策应起义。”图七:陈家岭的建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48qyph2zir2d2z7578.jpg    据了解,1960年7月22日李楣(李菀民)、霍振、方琦德、石鹏之口述,阮来安记录的《太湖县黄岗游击队的成立及活动情况》一文记载:“共产党员陈久亭、李甸民(因排行第七,俗称“七弟”,当地人称“李老七”)等人就是云的部下,也参加了云团起义”。图八:陈家岭陈氏祠堂局部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50y6h642x0jpqrzbp2.jpg    后来,因“国民党四十八军三个团的兵力围剿,云团起义失败。云团起义失败后,团长云应霖受伤被捕,连长陈久亭牺牲,突围出来的同志大部分赴皖中地区,李甸民突围后找到中共党组织回到了家乡,继续组织武装革命。”图九:陈家岭古建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53bz7fkjco2zpkpofo.jpg    1983年7月16日,原安庆市工会主席李菀民(原名李楣,李甸民之五兄)在《关于一九四一年太湖黄牸乡游击队的筹建和活动情况》中是这样回忆的:“我有一个七弟李甸民,因自幼不能读书,无文化,粗鲁无知。一九三九年我在潜山县政府工作时,他因害怕国民党征兵,也来到潜山。到潜山后,我将他派到陈久亭自卫队分队里(陈久亭原是太湖三区自卫队副队长、三区中共党的组织部门负责人)。因为他是我的弟弟,陈久亭就将他编为列兵,并发展为中共党员。这年七月,我因病回家。这年冬天,陈久亭的分队整个参加了岳西云团(国民党正规军编制团,团长云应霖,系中共同情分子。团中有部分中共党员和‘民先’队员,基本上是中共党的领导。云现在广州市政协工作)。大概是一九四零春初,云在岳西菖蒲起义,被国民党三个团包围打垮,陈久亭牺牲,李甸民逃回家中……”图十:陈家岭古建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55ryuhsmc1nzcnnuar.jpg    据1960年10月7日李甸民口述、占协良访问记录《李甸民口述材料·第四游击队情况》记载:“游击队共有五十多人,其中有二十多人是八士畈一带的。游击队下设三个班,第一班长李时文,主要负责军事;第二班长汪毛海,主要负责交通;第三班长汪胡武主要负责侦察敌情。每班均有十七八人左右。游击队活动中心主要在黄下八士畈、黄岗陈家岭、佛图的乔木寨、银河寨等地。”图十一:陈家岭古建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457ovlccmd10irnqpif.jpg    黄岗的陈家岭,是一处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古村落,当卒子走进这里时,仿佛时光已经停止。从目前现状看,陈家岭陈了几幢规模较大的民国建筑之外,其它清朝建筑基本全部倒塌。走在屋前屋后,还有很多清朝中晚期的古墓葬。当地陈老爷介绍,这里有一座明朝的古墓,具体姓氏不详。图十二:陈家岭古建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500i9zj2hgtnwningtp.jpg   来到坡岭,卒子看到陈氏祠堂,目前已经几乎全部倒塌,只剩下主体的两侧封火墙,一面墙体使用木棍支撑,未来不久就全部倒塌,这是卒子在走遍安庆过程中看到不止一处的即将消失的古村落和古建筑。航拍作品,请大家浏览之后将本文转发,感谢你的阅读。图十三:陈家岭古建筑群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07/093502ytgm6w4m60uqqm7j.jpg(本篇完)2017-04-30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10 07:49:54

两代宰相祖上墓,风水最好落凤窝张氏祖茔——“落凤窝”——安庆古墓系列第1241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嬉子湖镇的落凤窝,有这样一座古墓,老人后代共出七代进士,后代发达成为安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家族,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航拍整个落凤窝地貌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0/113751q0cc834b3dizixdd.jpg    位于嬉子湖镇胜利村有個名叫落凤窝的地方,相传是张英家的祖坟地,是明朝一个有名的风水先生史仲宏相中的。史曾经受城里魏姓大财主重托,跑遍全县都没找到好地。一日来到菜子湖畔,忽见一双五彩缤纷的大鸟落到山岗树林里。经打听,其地名叫燕窝地,史说不如就叫“落凤窝”好。谁知那魏姓财主嫌地不好而放弃。其时张铁匠(据传是张英之父)也在找地葬母,史见张铁匠为人忠厚老实,便劝其将老母葬于“落凤窝”。下葬时按史指定位置挖穴,当挖到半人深时,竟挖出一块大石板,上有“前葬出司马,后葬出翰林,只准棺上加棺,不准移棺再葬”刻文。史仲宏一看高兴地说:果不出所料,将相之地也。“落凤窝”地处菜子湖滨,白天渔船舟楫往来,如同打躬作揖,夜晚渔火闪烁,星罗棋布,犹如万盏明灯,有“日有千人唱喏,夜有万盏明灯”之胜。图二:张英像及张英落款新石碑碑文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0/113754h4enrzu5e8khwhe8.jpg    清朝桐城父宰相张英、张廷玉的祖茔地,坐落于桐城市嬉子湖镇境内,名之“落凤窝”。张氏祖茔海拔为二十米,墓地长十八米,宽约十米,面积为一百七十多平方米,大坟隆起,高达一米。图三:落凤窝地貌    该墓为张英母亲胡老夫人的墓葬,原明朝石碑高约四十公分在后,后清朝石碑高约立出土高为一米余,宽约五十公分米,厚约二十公分。原明朝石碑碑文无法见识,清朝石碑正中阴刻大字云:“明张氏四世妣慈寿胡太君之墓”,上款阴刻“陕西布政司参政孙淳立”,下款阴刻“保和殿大学士十世孙张廷玉重修”。图四:胡太夫人墓    张氏祖茔,背依雄山,形似凤凰;近旁两山相峙,状若凤翼,故名“落凤窝”。面临松湖,松山为“笔架”,松湖作“砚池”,湖中左有一大一小水岛,称之为“印墩”。湖上则小船来来往往,夜则渔火星星点点,张氏祖茔因之拥有“日有千人唱喏(作揖,指双手划桨),夜有万盏明灯(指渔火)”之胜景,游人来此揽胜,络绎不绝。图五:原明朝墓碑在后清朝墓碑在前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朝人物,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著名的桐城六尺巷就是出自张英的那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图六:巨大的胡太夫人墓石碑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0/113804ma9z2ii45cjwcciw.jpg   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是张英家族。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张廷玉(1672-1755)为清朝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的重臣,是唯一享受太庙的汉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祖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  张英、张廷玉父子是安庆著名历史人物,也是全国著名人物,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图七:明朝张氏四世祖墓    张英、张廷玉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同时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在张家官运的背后是康雍乾三世,他们是清代有作为的皇帝,特别是雍正皇帝,为政不长,却厉行政改,一生勤于国政,“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张廷玉记录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一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饭粒落于桌上也不舍弃!在张家高官的背后,是威严自律的帝国皇帝。张家人低调屈身,也成自然,据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因为张家已太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了。雍正深为感动,将其子降级任用,可见张家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才俊满门,声誉九州-张英一门七代十三进士(许谦)。 图八:陕西布政司参政    据康熙《潜山县志》卷十四记载,张英祖籍江西鄱阳,他曾自叙道:“吾桐与潜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据《桐城耆旧传》二十七记载,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也考证:张英“其先洪永间自鄱阳来迁”。经过二百余年的繁衍,至明末清初已成为当地的大户望族。嗣后,逐步入鼎盛时期,被誉为“缙绅发迹,文物蔚兴”之门。寻因探底,其重要方面还得益于张氏子孙深受儒学影响,以及桐城丰厚的地域文化的薰陶哺育,发奋攻读刻苦磨励,通过科举取士而跻入仕途。图九:太保保和殿大学士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0/113808tq0y6e59f6znlafl.jpg    在胡老夫人的墓碑上,留有这样的字刻,“陕西布政司参政”卒子原以为是好友给张英母亲写的,后来经考证原来张英的曾祖父张淳,是明朝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永康知县、礼部主事、建宁知府、浙江提刑按察使司副使、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祖父张士维,字立甫,号恂所,县学生,“敦庞浑厚,嶷然如山岳,挹其风度,可以挽浇振靡也”(张英语)。父张秉彝,字孩之,号拙庵,县学生,平生泊然无好,兄张秉文任山东布政使守济南城与清军鏖战城破殉难,秉彝携秉文二子北上济南,泣走数千里扶榇归乡葬牌坊山麓(桐城黄铺乡汪河村)过去卒子曾介绍过。张英一门七代十三进士,实为安庆四大家族之首。图十:落凤窝(本篇完)2017-05-01(本文只上传四张照片,如想参看更多航拍及相关照片,请关注《卒子走遍安庆》三个渠道,一:“今日头条”——《卒子游记》、二:“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三:过河卒子QQ空间)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11 06:00:41

明朝嘉靖年间一间石窟,里面竟然刻着神秘字符——安庆石窟第1242篇图、文:过河卒子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白云洞前,有一个大石头,千百年来,这里修行的人将大巨石刻成一个石龛,今天卒子介绍这里。图一:铁笛龛风景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1/094725a449wc566w6c8qjc.jpg    位于安徽天柱山白云洞前,由一块巨大的圆石凿成,石宽二米四,进深二米三,高二米余。正面洞壁有明李元阳题“铁笛龛”三字;东西二面石壁各有明代诗刻。图二:游客进入铁笛龛观赏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1/094727mgqak3naf3aanggr.jpg    李元阳(1497年-1580年),字仁甫、号中溪,白族,云南大理人。明代云南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嘉靖五年中进士。李元阳自幼沉默寡言,但聪明过人,勤读诗书,尤好文史。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参加议论为嘉靖皇帝生父封号的所谓“大礼议”而被贬江西分宜县,后改授江苏江阴知县。图三:铁笛龛字刻
    李元阳在任职期间,兴利除害,体恤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晋京任户部主事后不久,改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他刚正不阿,曾直言嘉靖皇帝:“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来以爵禄畜小人。”被同僚称为“真御史”。图四:铁笛龛石壁字刻一
    李元阳清正耿直,对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极为不满,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借奔父丧,弃官回乡,从此隐居大理四十年未再出仕。李元阳寄情于苍山洱水之间,他与杨士云、杨慎、张含、李挚等文化名流诗文唱和,又勤于著述,其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理学著作有《心性图说》,并在晚年编纂了嘉靖《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图五:铁笛龛石壁字刻二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1/094731qyiruvxvi6tvv3ei.jpg    位于安庆潜山县天柱山的虎头崖的铁笛龛,就是这位明朝敢于直言、进谏真言的言官在安庆潜山县留下的石刻,虽经过数百年风雨,摸着石窟石壁上的字迹一下子就能把当今的人们拉回到明朝那个时代。目前据卒子考证,有不下五位明朝的言官分别散落在安庆各县各乡镇,将来卒子一一介绍给大家。图六:铁笛龛石壁字刻孙儆刻石
    据了解,安庆市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被称为“大汉南岳”、“千古南岳”。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西汉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并率领浩浩荡荡的皇家船队前来祭拜。因此,天柱山又被称为万岁山。在天柱山脚下的谷口中,汉武帝拜山的"祭台"遗址犹存。图七:铁笛龛石壁字刻四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1/094733uexm2xevhsirqrds.jpg  天柱山自古就是洞天福地。在天柱山东面的虎头崖周边,这里有“圆缘湖”、“和合亭”、“生升阁”、“葫芦膳坊”、“黄金屋”、“八仙亭”、“福元台”等景观,还有两千多年前古人修身炼丹时在巨大的花岗岩石体上凿出的“仙人洞房”,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以棋会友的“铁笛龛”等,蔚为壮观。图八:铁笛龛石壁字刻五
    安庆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官员无数。明朝进士潜山县事江西罗文博,大书“元气磅礴”四字刻于船舱上(前期卒子已经介绍过);据潜山旧志称:“远古鲁道人玄辔也”,道人“常坐其中吹弄铁笛,百怪恭候,众仙聆听。声随风传,百里皆闻。”“内似帷屋,外皆肖仙家用物”。图九:铁笛龛石壁字刻六
    明朝嘉靖御史大人李元阳楷书“铁笛龛”三字于龛内后壁,并在左侧壁题刻曰:“兹龛何代凿?灵壑含幽光。讵意空岩里,仙人有盖藏。……”右侧壁也满凿明人诗章。人坐龛内,说话便生回音。龛外有“捣药臼”、“晒药台”,传为鲁道人炼丹用物。明朝余珊(安庆另一位明朝言官,下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称此为石屋,有诗咏曰:“万山含翠著云烟,与客携壶醉洞天。长笛一声青鸟外,却嫌金屋贮婵娟”。图十:虎头崖风景
(本篇完)2017-05-02
      若想收看本文,请到本网《今日安庆》栏,或通过“今日头条”——《卒子游记》、“微信公众号”——《卒子走遍安庆》、过河卒子QQ空间收看本文详细解说。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12 05:43:30

普陀寺一块碑刻记载着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安庆古碑刻第12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上次卒子介绍了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的长安岭,有一座百年古寺庙,寺庙里有着十九块从明朝至清朝的碑刻,其历史传承是用故事堆积起来的,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十九块碑刻其中一块碑刻中的故事原型。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2/082914z8qdrqrf3f6kfmay.jpg图一:远看洪铺镇长安岭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13 05:15:13

嬉子仙岛风水好、一则故事动人心——卒子走遍安庆
嬉子仙岛——安庆风景
第12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县级桐城市嬉子湖镇,地处桐城的东南,是个长长的锥形半岛,三面环水,东邻菜子湖、白兔湖,西邻嬉子湖,总面积一百三十多平方公里,水陆交通便捷。这里有着怎么一个故事,让我们感觉安庆的历史文化的厚重?请关注本网《今日安庆》——《卒子走遍安庆》,《今日头条》、卒子走遍安庆微信公众号。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3/090446a2trbp111fipn92p.jpg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14 07:32:40


你见过,安庆地区殷商古文化遗址吗?——卒子走遍安庆
店前窑形凸殷商古文化遗址——安庆古遗址
第12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司空山南部的店前镇,有一处殷商古文化遗址,今天卒子再向大家介绍这里。http://www.aqtogo.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4/103408jyc1e6565b5e56k1.jpg15-1.jpg (90.38 KB, 下载次数: 0)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19 秒前 上传



详细介绍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18 05:30:25


禹王宫——卒子走遍安庆
禹王宫——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2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昨天(2017年4月17日)出差到芜湖市,走在商业街上,有一处名为禹王宫的遗址,它使卒子不经意间想起安庆的禹王宫,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安庆的禹王宫,这可不是一间普通的道观寺庙,它与中国近代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它远比其它任何一个叫禹王宫的更多充满战争的味道。请大家收看〈卒子走遍安庆〉,本文在安庆E网今日安庆版块和〈今日头条〉以及卒子微信公众号全文播出,尽请收看,谢谢大家!

过河-卒子 发表于 2017-4-19 05:08:41

张冲丰家寨(太平军诗人酆谋故乡)
张冲丰家寨(太平军诗人酆谋故乡)——安庆清军太平军系列
第12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青草镇的一个小山冲里,其位置在桐城市西南边陲,地处桐、怀、潜县(市)交界,旧称“青草塥”,为里原有一个山寨,其名气当属安庆山寨中较大的一座,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http://www.aqlife.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704/19/085401b87n8i8ic7z8n3db.jpg图一:丰家寨是一处小平原
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查看完整版本: 走遍安庆、宣传安庆——卒子走遍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