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6:34

安庆历史名人堂

抗倭名臣阮鹗

    阮鹗(1509—1567),字应荐,号峰,明时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人),官至都御史、浙闽巡抚。
  阮鹗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后,提升为御史,巡按顺天。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浙江沿海一带经常遭受倭寇洗劫与骚扰,倭寇侵占岛屿,杀人越货,为害甚烈。阮鹗改任浙江提学副使后,敦促诸生习弓矢,练阵法,准备进剿。时隔不久,忽传盗警,杭州戒严,城门紧闭。数十万民众逃至城外,哭声震野,而杭州守城官兵以防倭寇乘机袭击为由拒不开门接纳。阮鹗知道后非常生气,说:“为官本在为民,奈何坐视而不救?”于是不顾同僚劝导,执剑督开武林门,令辎重在左,妇孺在右,依次而入。吃饭时,“兵卒更番传餐,而公则自饭于马上”,整整用了四、五天时间,方使避难的乡民全部进城。百姓感其恩德,焚香祝天:“安得阮公开府以活百姓耶!”之后,百姓又在武林门外建生祠,以彰其德。不久,倭寇又来袭扰,阮鹗亲率诸生壮士出城迎击,斩杀者甚众。朝廷嘉其功,升迁浙江巡抚兼理福建。
  其时,倭寇勾结内奸徐海、陈东率匪兵3万余围攻乍浦。阮鹗多方募集勇士,突围破阵,并潜兵夜袭嘉兴临平山,方解乍浦之围。倭寇遂调转兵力于桐乡,加紧围攻县城。阮鹗料有此举,连夜拼杀进城,他手持宝剑授令知县金燕说:“吾走,则汝斩我,惟汝亦然。”阮鹗死守城头,招募冶者“煮铁汁灌城下倭”,与官兵浴血奋战四十余日,为总兵胡宗宪诱杀徐海、陈东赢得了时间。阮鹗随后又督兵乘胜追击,收复仙居,奇袭舟山岛,使倭寇受到了重创。
  阮鹗任福建巡抚时,倭寇依然猖獗,为保障福州百姓安全,他移师洪山桥,坚垒防守。其时闽军闻寇丧胆,临阵即溃。阮鹗上任伊始,募兵壮,造战舰,强加操练,以重振军威,故不轻战。不料却遭御史宋仪望弹劾,奏其懦怯畏敌,图谋不轨。朝廷轻听谗言,将其革官下狱,后经闽浙仕民多方营救获释。不久离京归里,在家乡聚生讲学不倦。著有《礼要乐则》2卷、《枫山章文懿公年谱》2卷。
  隆庆间,长子阮自上书朝廷为父讼冤,但未准。神宗万历时,次子阮自华再次上血疏讼冤,诏复原官爵、赐葬、祀乡贤祠及浙江名宦祠。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6:46

闽浙总督方维甸
  方维甸(1759———1815),字南藕,号葆岩,总督方观承之子,安徽桐城人,清代大臣,官至闽浙总督。
  方维甸19岁时,乾隆帝追念其父方观承功劳,恩赐内阁中书,值军机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维甸中进士,以吏部主事的身份,随大学士福康安出征台湾。累迁御史,赏戴花翎。乾隆五十四年,典试广西,晋级光禄寺少卿;随征西藏廊东噶,升为正卿;随同尚书苏凌阿到山东勘定案件,转为太常卿,充顺天副考官。次年,主办长芦盐政,因事撤职,发往军台效力。后特旨赦免,赏员外郎,仍到军机处办事。嘉庆四年(1799年),分校会试,累迁侍读内阁学士;随尚书那彦成练兵关陇,授山东按察使,调河南布政使,升陕西巡抚。在任7年,先后平定川楚之乱。嘉庆十四年,提升闽浙总督,剿除蔡牵余党。曾亲自渡海到台湾,平息了群众的长期械斗。
  方维甸在台湾以母老请归赡养,得到清帝允许。不久母死,在家守孝。是时,有林清突袭皇宫、李文成占据滑县之变,朝廷特令方维甸为军机大臣,直隶总督,许以丧服从事。他接旨后即赴军营,至时那彦成已经奏捷,继而上疏辞官,仍回家守孝。维甸因哀恸过度,于嘉庆二十年六月卒于家,赠太子少保,赐祭葬,谥“勤襄”。奏疏、诗文存稿很多,毁于火,长女仲惠汇录余稿为《心兰室稿》,计2卷。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7:04

刑部尚书钱如京

      安庆人人皆知的钱牌楼石牌坊又名“大司徒坊”, 为四柱三门牌坊式汉白玉石坊,是明代建筑中的精品。其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为明代刑部尚书钱如京所建,故得名。         
   钱如京,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人),字公溥,因崇拜周家潭先师周京,故名如京,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钱如京为官清廉,仕途通达,调到京都任监察御史,接着又升任副使,派往天津充任兵备道,又经屡次升迁任右副御史、保定巡抚。其后,改任兵部侍郎兼左副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一天晚上,城中兵勇突发哗变,竞相逃散。钱如京镇定自若,他下令大开城门,任军士自由进出,并密令守门军士:“凡结队出城的士兵,一律放行,单独行动的,予以拘留。”民心遂渐安。到半夜,集体离营者相继返回,军心安定。次日,钱如京亲自审案,只轻惩了两名军士,其余教育后释放。军民敬服,他的威信大增。
  当时两广境内少数民族土司常常互相仇杀,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宁,有些官员主张用武力征剿,钱如京则予以否定。他将详情奏呈朝廷,对制止械斗的土司首领委以重用;对为首聚众械斗者予以革职,并宣告准许他们改过自新。结果,械斗平息,地方安定。
  钱如京任南京户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期间,皇室宗庙发生火灾,军士在清扫火场时,有人于灰烬中获得金珠,没有上交,被告发,逮捕下狱。钱如京对犯案军士从轻发落,免其死刑。
  钱如京晚年多病,六次上疏后朝廷才准其告退。他死后朝廷加封其为太子少保,并赐国祭国葬。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7:08

刑部尚书钱如京

      安庆人人皆知的钱牌楼石牌坊又名“大司徒坊”, 为四柱三门牌坊式汉白玉石坊,是明代建筑中的精品。其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为明代刑部尚书钱如京所建,故得名。         
   钱如京,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人),字公溥,因崇拜周家潭先师周京,故名如京,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钱如京为官清廉,仕途通达,调到京都任监察御史,接着又升任副使,派往天津充任兵备道,又经屡次升迁任右副御史、保定巡抚。其后,改任兵部侍郎兼左副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一天晚上,城中兵勇突发哗变,竞相逃散。钱如京镇定自若,他下令大开城门,任军士自由进出,并密令守门军士:“凡结队出城的士兵,一律放行,单独行动的,予以拘留。”民心遂渐安。到半夜,集体离营者相继返回,军心安定。次日,钱如京亲自审案,只轻惩了两名军士,其余教育后释放。军民敬服,他的威信大增。
  当时两广境内少数民族土司常常互相仇杀,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宁,有些官员主张用武力征剿,钱如京则予以否定。他将详情奏呈朝廷,对制止械斗的土司首领委以重用;对为首聚众械斗者予以革职,并宣告准许他们改过自新。结果,械斗平息,地方安定。
  钱如京任南京户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期间,皇室宗庙发生火灾,军士在清扫火场时,有人于灰烬中获得金珠,没有上交,被告发,逮捕下狱。钱如京对犯案军士从轻发落,免其死刑。
  钱如京晚年多病,六次上疏后朝廷才准其告退。他死后朝廷加封其为太子少保,并赐国祭国葬。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7:24

清代名吏倪文蔚

       倪文蔚(1823—1890),字茂甫,号豹岑,望江县人,咸丰二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河南巡抚,河道总督。他一生关心民苦,修堤守土,兴学重才,政声斐然。

  倪文蔚幼时家贫,常以野菜充饥,但天资聪颖,深受塾师喜爱。咸丰元年(1851)中举,第二年又中第十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三年任刑部主事,因军功加“郎中”衔,赏戴花翎。同治十年(1871),倪文蔚补授江苏司郎中,次年授荆州知府。当时荆州遭遇特大洪水,而江防之要在于万城一堤。倪文蔚在主政荆州期间,不间断地对万城堤进行修复加固。“于滨江陡岸铺砌坦坡,下列巨桩,上垒大石,层层收筑。设石志验水,栽插杨柳防浪,严禁挽筑私堤等,自是倾塌之患大为减轻。”倪文蔚离任后,继任者在这一堤段又加修了七里庙至拖船埠驳岸,为纪念倪文蔚治江功绩,将其称之为“倪公堤”。倪文蔚在荆州主政八年,政声卓著。此后仕途顺畅,节节高升,后到河南任职。当时河南旱灾严重,倪文蔚捐银两千两助赈,朝廷奖以“道员”用。光绪六年,倪文蔚升任广东按察使(臬司)。七年,任广西布政使(藩司);八年,升任广西巡抚;九年,调任广东巡抚。倪文蔚在任广西巡抚期间,派兵平定镇南关边境匪乱,并在法军入侵越南战役中,先后会同彭玉麟、张之洞、冯子材等率兵反击,收复了失地。光绪十三年,授河南巡抚。八月黄河决口,倪文蔚积极组织百姓抢修河堤,堵筑溃口,并带头募捐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光绪十六年,授任河道总督。黄河频年泛滥,在当时条件的制约下,水患很难得以彻底根治,年近古稀的倪文蔚深感治水之难,进退维谷,心力交瘁。宰相李鸿章保荐其家奴周福接替其职,倪文蔚担心其不能胜任,迟迟不肯交印,周福跪于其病榻前说:“大人靴破,已不堪用”。倪文蔚正色道:“靴虽破,底犹存”。交印时,他忧心忡忡地嘱咐周福说:“无苦百姓”。说完,长叹而逝。倪文蔚对家乡感情非常深厚。同治十一年(1872)望江发生水灾,倪文蔚忧心忡忡、日夜不安,随即捐献银两购买了几万斛大米,用船装至望江发给灾民。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7:35

明末清初文学家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 原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号田间,别号西顽。他是明末清初桐城(今枞阳县)人,为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

  钱澄之幼从父读书,博览群籍,崇祯时考取秀才。《录流光谱田间公传》记录着钱澄之青年时期的一件趣事:崇祯初,有御史巡按至皖,仪仗威赫,大摆仪仗,威风显赫。拜谒桐城孔庙时,诸生列队出迎,钱澄之突然挡住车驾,揭开帷幕,当众痛斥该御史勾引奸党、贪赃枉法的劣迹。该御史确系漏网阉逆,慑于众怒,不敢发作,忍辱而去,钱澄之因此声名大起。

  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福王政权瓦解,钱澄之参与起义失败,妻方氏及女殉难,他与长子法祖逃入闽中,后辗转入桂,为桂王朱由榔的庶吉士,制诰文字多出其手。时同僚金堡因直谏下锦衣狱折断左肱,使他对南明小朝廷丧失信心,于是脱下朝服,间道归里,结庐先人墓旁,闭门著书。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7:53

晚唐诗人曹松
 
      曹松(约830—903年)字梦征,舒州人(今潜山人,一说桐城人),唐代晚期著名诗人。

  曹松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投靠建州刺史李频为幕客,李死后,流落江湖。曹松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屡屡应试都名落孙山,直到天复元年(901)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当时皇帝下诏曰:“新及第进士中,有久在名场,才沾科级,军齿已高者,不拘常例,各授一官。”曹松即被授予校书郎,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

  曹松如李白一样,一生漂泊,漫游南北名山大川,所以他的诗作大部分系旅游之作。曹松曾被天柱山的迷离景色所陶醉。他在赞天柱山一诗中写道:“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未必展来浑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月将河汉随崖转,僧与龙蛇共窟眠。真是画工须搁笔,更无名画可流传。”他在写家乡物产舒席《碧角簟》时,赞曰:“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浑疑水浸身。五月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

  曹松毕生苦读,诗学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一生坎坷,功名失意,对现实极为不满,并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憎恶战争。如《商山》:“垂白商於原下住,儿孙共死一身忙。木弓未得长离手,犹与官家射麝香。”又如他在《己亥岁二首》诗中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此诗精炼隽永,至今仍脍炙人口。

  曹松有《曹梦征诗集》3卷传世。《全唐诗》录其诗130多首。《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全五代诗》以及《文献通考》,均载录了曹松其人其事。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8:07

宰 相 张 廷 玉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桐城人,系张英次子。
  张廷玉性宽厚,善于平息事端。曾有福建、广东流入浙江衢州、江西赣州等地山区的无业游民,搭棚居住,号称“棚民”,性彪悍,不属州县管辖,岁月既久,生息日繁,衣食无着,乃聚众掠夺,侵扰四邻。为除此患,张廷玉主张以抚代剿,上疏请编户籍,设保甲,促其耕读,对其中有文才武略者,予以选拔录用。朝廷采纳了他的主张,“棚民”由此安居乐业,浙、赣之地日渐安宁。又曾有山东盐贩王公美等,以邪教倡乱,聚徒骚扰地方,巡抚李树德逮捕150多人,均拟斩杀。时张廷玉为刑部侍郎,奉命会勘,改变原议,只重惩7人,戍边35人,其余一律无罪开释。张廷玉虽性宽厚,但驭吏特严。他在吏部主事时,知道有一蠹吏张某,舞弄文法,中外官屡受其毒,人称其为张老虎。张廷玉命所司重惩之,有不少官员为营救张某而奔走,张廷玉不为所动,执意要严办,时称张廷玉为“伏虎侍郎”。清代部吏弄权舞文,外官有事于铨部(考察和选拔官员的部门),为吏所持。一日,张廷玉坐于堂上理事,曹司持一牒来,对他说:“此文元氏县误书先民县,当驳问原省。”张廷玉将此牒仔细看过之后,说:“若先民写元氏,外省之误,今元氏作先民,乃书吏略添笔画为需索计耳。”(元字添二笔为先,氏字添一笔为民)张廷玉一眼便识破伎俩,他责逐黠吏,以正其谬。
  张廷玉办事精细、效率高。雍正八年(1730),张廷玉受命为军机大臣。时值用兵西北,羽檄交驰,政务浩繁,每天向他呈进案牍的官员常达百数十人,他一一审定,处理得当,无一事拖延。雍正誉其“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未能也。”张廷玉年八十多,还精神矍铄,裁拟谕旨,文采瞻备。凡其所平章政事及召对诸语,归时灯下蝇头书于秘册,不遗一字,至八十余书。世宗召对,问其各部院大臣及司员胥吏之名姓,张廷玉屡陈名姓籍贯,及其科目先后,无所错误。
  一暑日,鄂公(鄂尔泰)曾脱帽乘凉,其堂宇湫隘,鄂公环视后,说:“此帽置于何所?”张廷玉徐徐笑曰:“此顶还是在自家头上为妙。”张廷玉之诙谐,由此可见一斑。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8:26

悲情状元李振钧

       李振钧(1794—1839),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太湖县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道光九年(1829)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等。  李振钧自幼聪敏好学,善诗文,工书法,其父李长森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元年(1821),李振钧随父宦游全国十余个省份,见识各地人情物理,大大开阔了眼界。
  李振钧一生几多波折,而在他的生命中,夫人汪正珠的去世对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汪正珠比李振钧大四岁,为当时高官汪志伊之女,知书达礼,温柔贤淑,知晓诗词韵。在夫人的关爱和陪伴下,他学业大进,为考中状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奈何天妒红颜,汪正珠从小多病,最终于28岁时在福建去世。噩耗传来,李振钧悲痛欲绝,写下了《悼亡(四首)》、《自伤》、《自解》等大量祭奠爱妻的诗歌。
  李振钧还连续遭遇了几次打击。后数年间,恩师刘香云、妹夫汪奂之和二妹相继去世,他悲痛异常,常沽酒消遣,每饮必醉,醉必作诗。
  李振钧性格耿直,不喜逢迎拍马,而他在随父亲宦游期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屑与权贵为伍,这些也注定了他的人生是个悲剧。李振钧于道光九年中状元后,只充过一任乡试同考官,后忧愤成疾,于道光十九年病逝,与夫人汪正珠合葬故乡,终年仅45岁。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3-8-3 04:48:40

刑部尚书李振祜

    李振祜(1777—1850),原名裕,字锡民,号仪叔,安徽太湖县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官至刑部尚书。  李振祜于嘉庆三年(1798)中经魁,五年中会魁,六年中进士。李振祜出身官宦之家,一生对清廷恪恭尽职,他历官48年36任,由从七品晋升到正一品,先后主持过“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寺”(太常寺、光禄寺、大理寺)、“一院”(都察院)政务。道光二十一年(1841)官至刑部尚书,主管全国的法律和刑罚,道光帝曾赐紫禁城骑马殊荣。
  李振祜70岁寿辰时,皇帝亲笔题赠“慎典凝禧”匾额和“福寿”二字,并赠以寿佛一尊和朝珠、绸缎等物。道光二十八年正月初二,赏太子太保衔。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帝准其开缺,嘱“安心调理”。三十年十月十七日病故,终年73岁。帝闻讯“轸惜殊深”,诏按刑部例抚恤,予谥“庄肃”,祀名人祠,载清国史馆名臣传。葬北京永定门外回马店忠祜寺花椒馆,立有太湖李氏界址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安庆历史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