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街老巷老地名之古牌楼
古 牌 楼古牌楼戴上“古”帽子,历史究竟有多久?虽志书上没有记载,但据说它建成的年代,比明朝中期的钱牌楼、倒扒狮牌坊还要早。由于古牌楼是街坊小商人与平民百姓集资所建的简易牌坊,用于祭祀龙王,锁住江水,祈求消除水患、平安吉祥,因而这民间举措并未引起官府与文人墨客的注意。但以古牌楼命名的街名,《怀宁道光志》城郭街衢图已明确标出,不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了。
古牌楼街濒临长江北岸,离江堤仅只有几十米,明清时是安庆城西门外一条河街,与五巷口、广济桥街相连接。当年,从大新桥到朱家坡,分别建有六大码头,而靠近古牌楼街就有三个水码头,有一条内河从大新桥码头直通此街背后,水上交通极为便利,木船可直达古牌楼街。码头周围舟楫遍布,帆樯林立,船上装满瓜果,汇集到老街的瓜果行,古牌楼一带成为繁华的瓜果市场。
每年水果上市,江西的桔子,广州的荸荠、香蕉,湖北的甘蔗,陕西的红枣,山东的柿饼,以及本省的砀山梨,怀远的石榴等,由民船陆续运抵安庆。水果大都销往古牌楼瓜果市场的“蔡隆泰”、“严万太”、“顺和祥”、“王福太”等几家大的商行。
西瓜成熟的季节,长江对岸的大渡口、杨家套、章家湾,以及皖河两岸的海口洲、山口镇等地瓜农,用船将西瓜送往古牌楼瓜行。郊外的茅家岭、柴家包、乱石堆、余家湾等地产桃量较大,而怀宁、潜山的水果,则由农民用土车、板车等运送,也有的用肩挑(他们被称为山客),从陆路送到古牌楼街的水果行。最旺的季节,每天古牌楼瓜果市仅西瓜就销售几万斤。全城的瓜果摊点与小贩来此批发,或摆摊零售,或串街走巷叫卖。
我的祖父吴振珊,年青时曾在“蔡隆泰”行当伙计,他熟悉瓜果市场行规与行情。祖父晚年,常吧嗒着黄烟袋,同我谈起陈年往事。他告诉我,在清代,古牌楼瓜果市就有商贸经纪人。他们不同于当今明星聘请的经纪人,处理经济事务,而是调停物价,促成交易。他们在成为经纪人之前,先得向府、县管理市场官员申请资格,由衙署有关部门核准后,发给《牙行经纪证》,简称“牙贴”,才能成为管理市场的经纪人。获准的经纪人必须熟悉商市行情,能鉴定评判商品,而且要思维敏捷,能言善辩,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经纪人又不同于一般的掮客,掮客直接从买卖双方收取佣金(交易费),而是由官方按月发给酬金,有比较稳定的收入。经纪人受官方委派后,对交易的商品先进行价格评估,使买卖双方都能接受,成交后按规定收取商税,开出税票,由卖方向市场部门缴纳。
遇到大宗交易时,商行的老板一般都亲自出马,与卖主直接进行洽谈,以防止中间人作弊。老板领着随从人员登船,先察看货色,再商议价格。与老卖主谈价格,为了保密,不使外人知晓,用的是本行行码,价格中涉及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分别以叶、都、些、许、厂、舌、柴、瞎、神、田等文字来表示,有的以枝花、郎山、老僧、块玉、团花、摇树、木柴、过海、老翁、同一来代表。如果行码被人破译,双方下次重新敲定。价格确定后,才开始下货。为防止秤上玩鬼,双方各持一杆大秤,相互监督,最后划码计算、结算,并请经济人公证,开票纳税。
民国初年,古牌楼的瓜果行对安庆周边的瓜农进行扶持,在西瓜下种后,允许瓜农向商行借钱购买肥料,卖瓜时一次还清。
西瓜上市时,瓜农先得观察天色,在万里无云的大晴天,深夜下瓜装船,连夜送到瓜行,这样更有望卖上好价格。远路的山客,将水果卖给商行后,返程想再挣几个钱,便从城里采购煤油、铁器、五金产品、日用百货等小商品,到乡村贩卖,他们无形中搭起商贸流通的桥梁。
古牌楼瓜果市,对活跃老城安庆的市场起了一定作用,值得追忆与回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