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饮食方言(九)
安庆民间流传着许多谚语、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俗语,生动反映了安庆人的生活、劳动、情趣、性格、风俗、风情,俗语同饮食密不可分,它们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俗语与当地饮食两者结合形成的地方饮食方言,是区域特色与食俗民风的最好展示,也是对本地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发扬。
安庆饮食俗语基本上都是从生活实践中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如“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本是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自然现象,但被安庆人借来形容真正有本事的人或者成熟的人,往往不事声张,踏踏实实地去做事做人,那些整天叽叽喳喳说大话空话的人或不成熟的人,他们不能沉稳行事,往往是浮而不实,正所谓“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人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这句夸张的俏皮话形容人做事总遇到挫折,背时不走运;“哪壶不开提哪壶”,原意是提不开的壶让人喝凉水,引申为某人说不该说的蠢话,或做不该做的傻事;“只要人意好,人好水也甜”,因为人意好,感觉那个人家的水都格外甜,这也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热衷程度。
安庆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岳西的禅茶,相传为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卓锡岳西司空山时所种,源于南北朝时期。唐代陆羽的《茶经》也有舒州太湖县潜山产茶的记载。清朝宰相、桐城人张英在《饭有十二合说》中说到:“食毕而茗,所以解荤腥,涤齿颊,以通利肠胃也。” 安庆产茶品茶历史悠久,桐城小花、岳西翠兰、潜山天柱剑毫等名茶,使得安庆这一古老茶区声名鹊起,安庆的茶谚俗语也十分丰富:“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摘不得”的茶谚,体现了一种古老的采摘理念,也使“香气平和”好喝的秋茶更受人追捧;茶叶粗细档次不同,喝法自然也不同,因此就有了“粗茶细喝,细茶粗喝”的说法,粗茶含茶汁多,仅数片即可,亦有情趣,细茶含茶汁较少,冲泡时要多放一点才能喝出味道,才能尝出精髓;“三分钱进茶馆———浦汤喝水”和“十一个人进茶馆———人五人六”两句歇后语,讽刺无自知之明、自以为是、虚张声势、不谙事理之类的愣头青;过去城里郊外都有茶馆供人喝茶打尖、歇脚休憩,南来北往,歇歇就走,来去匆匆,不便多留,故留下“五里庙茶馆———不是久留之客”的歇后语。
安庆人有“穷家富路”的说法,所以“在家饿着哭,出门不吃粥”,在家日子过得苦点不要紧,尤其出远门时不能寒酸,往往都会多备干粮和盘缠,以免旅途被困;在我老家枞阳还有句“大锅里饭,小锅里粥,炉子锅里突(应是“氽”子读tǔn)猪肉”的谚语,大柴锅闷的饭,小沙锅熬的粥,炉子锅里氽的猪肉,香气四溢,吃起来有滋有味,这表明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生活窘困的老家人没有更高的要求,这民谚所表达的只是对富裕生活及简单美食的向往;喝粥安庆人也说吃稀饭,“心慌吃不得热粥”,所以“吃稀饭要搅”;“滚粥费菜”,因此,就有了“曹操倒霉遇到着蒋干,萝卜倒霉遇到着稀饭”的俚语;至于“稀饭经吃,破衣经穿”,则有明代张方贤的诗为证:“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