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发现原“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办公楼
核心提示:安庆发现原“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办公楼仅残存一栋二层楼 专家希望此处红色遗址得到重视与保护
9月12日,安庆近百人参加了“聚焦锡麟街百花亭历史文化街区”摄影活动。当来到安庆市迎江区“锡麟街37号1号楼”时,安庆文史专家查健先生公布了他最新研究结果:该楼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办公楼!当年在安庆招生培养军政干部超过千人,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闻听此言,众人一下子涌进院子里,将该楼团团围住。
残存一栋二层楼
据查健介绍,《安庆文史资料之民族宗教专辑》内,有一篇韩伯贤编写的《安庆天主教简史》,文内记载:“献堂会:为协助传教的贞女组织,不作为正式修会,始建于江南教区时代。”“安庆鹭鸶桥圣母院即该会修女的住院,亦称女堂,建于1900年前后。1984年被安庆地区黄梅剧团拆除,建造宿舍楼。”原有北面一个大门以及围墙已不复存在,仅保留了该“1号楼”至今。
走近该楼可以看出,该楼系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青砖扁砌实墙;传统明清时期风貌的皖派马头墙至今完好保存下来,近代皖派建筑风格挑檐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包含了具有典型西洋线条等建筑风格元素;近代洋灰(即:水泥)扶手,早已悬挂在空中;罕见的水磨石阶梯,被岁月打磨得格外光滑。
军大三分校在此开办
据考证,该楼与东侧的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崇文楼”、“天主教神甫楼”、中国最早小学之一的“尚文小学旧址”,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安庆三分校旧址”。
据安庆地方志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清同治年间创办的“圣心公学”更名为“私立崇文中学”,1952年由安庆市人民政府接办。而“私立崇文中学”最后一任的校长是王立仁,他在《解放前后我在安庆的工作情况》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1949年8月,解放军为进军大西南培训干部,在崇文中学内筹办‘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派我负责筹备工作。”
史料记载军大在安庆招生
在1949年5月1日《新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迁此,不日开始招生》,内容是:“[本刊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政治大学,已于日前由河南许昌迁此,拟待一切筹备就绪后,即将开始在本市、合肥、芜湖、安庆、屯溪、上饶、鄱阳、徽州等地同时招生。该校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一个分校,中原解放区创建后,为中原军事政治大学,校长刘伯承将军……”
1949年5月13日《新华日报》上,正式刊登了《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招生简章》:“在南京、安庆、合肥、芜湖、屯溪、上饶、鄱阳、徽州等地设立考点……”
呼吁保护红色遗址
在程春霆先生所著《报考二野军大,投身革命熔炉》有这样的记载:“安庆是一个历史名城,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区域,大、中学校,青年学生较为集中,这一批报考的约1000人,录取600多人,在五月十二日张榜公布录取名单上,我和不少安高同学榜上有名……五月十五日,是我难忘的日子,我们怀着一颗炽热的心,精神饱满,按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向军大报了到,领到了新军装,当场穿上。”
查健还列举多份史料,印证研究结果。他告诉记者,“锡麟街37号1号楼”,原是“天主教献堂会安庆圣母院旧址”,后一度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大军事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办公楼,一千多位军事、政治干部等人才从安庆锡麟街走出,奔赴解放大西南的前线,有着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希望此处红色遗址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妥善保护。
来源安庆市政府信息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