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八大特色
九华山有仙城佛国之美称,寺宇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 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侯宜人,是旅游避署的胜境。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堑谷疏种传法语,空山绝壑住僧家”九华山是佛教名山、历史名山、风景名山、文化名山。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人杯渡来九华山创建茅庵,佛教传入九华山已有1600多年历史。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罗 国(今韩国)王族近亲金乔觉航海来华卓锡九华苦行修持,99岁圆寂。相传山鸣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身越三年颜面如生,被信徒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遂成地藏王道场,与其它三大佛山相比之下,九华山有八大特色,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是寺庙多。素有“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之说。九华山现有寺庙130余座,大抵以小庙居多,对外开放。相继改 建和扩建有:上客堂、十王殿、大悲宝殿,大愿宝殿,拜经台、天台寺、五百罗汉堂、东崖上院、双溪寺大殿、回香阁大殿、慧居寺藏经楼、祗园寺藏经搂。甘露寺藏经楼配殿寮房,肉身殿北大门等建筑。以仿古结构,飞檐翘角,建筑恢宏,大小寺庙相映衬,协调统一,那些金碧辉煌的梵宫五宇和玲珑别致的茅蓬精舍,或雄距在峰崖陡壁之上,或散布在山谷丛林之间,把九华山装点成“佛国圣境”
二是僧尼多,香火旺。九华山现有僧尼700余人。清代有四大丛林,即:祗园寺、万年禅寺、东崖禅寺、甘露寺。民国时期有七大丛林,即百岁宫、东崖禅寺、祗园寺、甘露寺、大士阁、莲花寺(该寺抗日战争荒废)、乐善寺(抗日战争中寺宇大部分被毁,文革时毁圮殆尽)清周赟在(九华山志·化成寺僧寮图记》中写道天下佛寺之盛,千僧极矣。乃九华化城寺,当承平时,寺僧且三、四千人。寺不能容,则分东西两序,东序寮房36座(庙名略)西序寮房36座(庙名略)各立门户,当时“香火之盛甲天下”。抗日战争爆发,政局动荡,不少寺庙被毁,如:华严禅寺大殿,原“法华寺”,报国庵,佛陀里等。解放初九华山仍存寺庙99座,僧尼200多人,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九华山佛事活动禁止。在极左思潮冲击下,有的寺庙被拆毁;有的年久失修倒塌;有的被占用;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浪潮中,佛像被砸;法器被毁;香火禁绝;不少僧尼被 迫还俗和外流。自1984年,落实中央宗教政策之后,祗园寺恢复了丛林制,仁德当选为四十八代方丈,恢复了结夏(冬)安单,打七、普请,肃众,榜状牌文和钟鼓法器等、丛林清规,僧众止静,开静,念诵,斋粥等行事均按制度执行。佛教协会组织健全,制度严井,自成一套工作程序和体系,提倡信仰自由,僧人当家作主,调动僧尼“自己管理自己”的积极性,推动弘法利生事业。
当你跨进九华山大门就可感受到晨钟暮鼓,佛寺梵宫,香烟缭绕的浓郁的佛教氛围。
三是寺庙建筑风格独特。九华山属花岗岩山地地貌,地形复杂,建筑用地狭窄;山中多雨潮湿,冬季阴冷,因受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制约,九华山寺庙建筑改变了传统形制。因地制宜,布局灵活。这些寺庙以悬崖峭壁、巨岩石洞或自然起伏的台地山坡为基础,巧妙地运用不同规则的地形,精心构筑。屋宇髙低参差,错落有致,富于空间变化,层次分明;外观或峻险、或古朴,内部则曲折迷离。庙与峰、石、崖、洞及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纵观全山寺庙,有的高踞峰巅;有的耸立悬崖之上;有的横卧于山谷盆地;有的点缀在岭头山腰,每一座寺庙都以其个性特点成为整个寺庙园林的有机组成部份,全山寺庙融佛教,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艺术于一体,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极有韵致,百看不厌。
四是金地藏的誓愿深蕴大乘佛教的精髓。中国佛教有四位受到信众普遍崇敬的大菩萨。四位菩萨各有一座应化度生的道场,即一般所说的四大佛山。四大菩萨分别体现了大乘佛教的四种根本精神。文殊菩萨表大智,体现了佛教尊重智慧的精神,其应化度生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表大行,体现了佛教重实践的精神,其应化度生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观音菩萨表大悲,体现了佛教尊重慈悲的精神,其应化度生的道场是浙江普陀山;地藏菩萨表大愿,体现佛教重誓愿精神,其应化度生的道场是安徽九华山。智慧、实践、慈悲、誓愿四大精神,是大乘佛教利生济世思想的完整体系。说到地藏王的誓愿,大家都知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名言,这就是地藏菩萨的精神,也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在。地藏菩萨更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这种思想,这种大愿,充满了伟大的自我牺牲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五是地藏王菩萨实有其人。新罗国(今韩国)国王金氏近族金乔觉,生于公元695年,24岁时(公元719年)毅然拋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携白犬(谛听)从新罗航海来到中国,卓锡九华,金乔觉在寻求佛法,浪迹天涯,历经坎坷的生活,阅尽了人间的沧桑,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深知人的血肉之躯只不过是臭皮囊,生命只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刹那——几秒钟的存在。人生的短暂,更显出生命的宝贵和时间价值,在有限的生命里,人应该有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并为此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个人的痛苦和欢乐都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之中。他对王室的生活早已看透了人生,人与人之间,为了名利、权势、财富、你争我夺,甚至于骨肉相残,这是人间世界的纷乱的本源。纯朴天然的人类本性,被蒙上厚厚的尘世的污垢,变得那么无奈而虚伪。这一切促使他踏入佛门虔心求道,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去唤醒人类理性的觉醒,以佛的教仪去度化众生。他在九华山栖禅苦修75载,终于成了正果,于公元794年古历7月30日圆寂,三年后启缸,颜面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有金刚不坏之身,佛教认定他是地藏菩萨示现,受十方弟子供奉,九华山遂成地藏王的道场。
六是佛教认为地藏菩萨主宰一切。地藏王菩萨,既管人间,又管地狱,主管生死轮回,根据《地藏王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是古佛化身在释迦灭度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已证得佛的法身。地藏王菩萨法力不可思议,功德无边无量。他接授释迦之嘱托,以教化众生为已任,自誓度尽六道众生而后成佛。他为了教化众生,常居秽土,常现无量身,于人、天、地狱中救苦救难,而地藏菩萨应化身金乔觉用他的实践证道地藏菩萨大愿在九华山出现灵迹,成为地藏菩萨道场。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广大信徒朝礼的圣地。
佛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化领域中,不论是释迦牟尼还是金地藏,是圣化了的神,还是神化了的人,我们都应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提倡是传积极进取的思想。扬弃那些消极有害的东西,地藏菩萨那种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吻合的,与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是取得一致的,弘扬地藏文化,净化人的心灵,净化社会,建设精神文明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七是九华山肉身菩萨多。从唐至今,从金地藏到比丘尼仁义先后有肉身14尊,最早两尊记载:金乔觉(696—694)。据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一文记载:新罗僧地藏俗姓金,鸡林州(今韩国庆州市)人,出生新罗王家,自幼颖悟好道,曾自诲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青少年时文武双全,于新罗圣德(702—737年)即唐玄宗开元年(713—741年)间,毅然“辞荣华,却红尘,削发为僧。”航海东来,历尽艰辛遍访名山大川,于开元七年(719)卓锡九华山,修持数十载,于贞元十年(794年)涅盘寿九十九岁。其肉身经坐缸三年颜状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藏经”说:“菩萨金锁白骸鸣,知其为圣人降世也。”当时,僧徒将他的肉身移入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后人称石塔为肉身塔。九华山应化为地藏灵迹,遂成道场,从此胜境巍巍,佛光普照。僧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日盛。
释地藏为何被称为金地藏?据《佛教与安徽》一书介绍:东晋时我国佛教徒渐增,但在使用名姓方面较乱(如有的随师姓,有的仍用俗姓等),为克服这一矛盾,名僧道安建议:今后入佛都得废弃俗姓,一律随佛祖姓释,以不“出家不认家”,与尘缘彻底决裂。此一建议当即得到佛教界的热烈响应,从此成了佛门千年不变的规侧。但金乔觉被称为金地藏,是因为他是“地藏菩萨”在九华山“垂迹”,就应与佛地藏相区分。同时,他是位外国僧人,也可不受中国僧人和某些约束,如废俗姓之类。
关于地藏菩萨,佛经有很多记载和传说,佛经说他在释迦既灭后,弥勒未生前,已证得佛的法身。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娑婆众生托付于他。他受命发下大愿,必须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具体说来,地藏菩萨曾发下五大誓愿。其一,实践与弘扬孝道,孝顺和超荐父母。其二,为众生 担荷一切难行苦行。其三,满足众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长,开化结果。其四,祛除疾病,愿众生平安健康。其五,要度尽地狱众生。为此,发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和“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所以,人们尊称为“大愿地藏菩萨”。他有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般,含藏无量善根种子,“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
在许多寺庙内都供奉了地藏菩萨塑像,而且专门由一位僧人日夜间歇地撞冲幽冥大钟,以警介十方,破除昏迷,告诫人们不要醉生梦死,而要警觉自己努力行善。这也就是成语 “警钟长鸣”的由来。至于地藏菩萨形像的塑造,据《地藏菩萨仪轨》记载与所画像,须作声闻形,身披袈裟,覆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持宝珠。这是体现了地藏菩萨常居秽土,度化众生的精神。《地藏菩萨本愿经》称,地藏菩萨本已证入十地果位,然而为了教化众生,仍在声闻,辟支佛地,而不愿成佛,地藏菩萨还有一显著特点,即常居秽土,与此娑婆世界有大因缘。《十轮经》卷一载:“我今学世尊,发如是大愿,当于此移土,得无上菩提”释尊遂将无佛住世时期,对秽土众生进行教化的艰巨事业,付嘱给了地藏菩萨。所以,为了实践自己的誓愿,面对无明痴暗,多诸邪见的秽土众生过无量无边阿僧劫,久已能度萨娑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影现十方,…… 从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地藏菩萨是以满足众生各种愿望而知名的菩萨。所以,地藏菩萨历来受人们所崇奉,九华山又是他的应化道场,理所当然与观音、文殊、普贤并称“四大菩萨,接受十方香火供奉。”
海玉(1513—1623)明僧,字无瑕,家住北京芦沟桥,24岁到山西五台山出家法名海玉。26岁离开五台,从二月开始步行,直到九月二十四日才到九华山。当时寺庙被毁,僧人赶走,乡民依稀。海玉到了九华山就打听“地藏王的肉身在否?”。乡民告诉他说:“地藏王的肉身放在东南第一山石塔内。”海玉朝拜之后,抄着山径小路,寻到一处与地藏王石塔遥遥相对的石洞,名曰龙头石,在此处结一茅蓬为“摘星庵,”便安顿习禅。吃的是山间野果、黄精、百合、丹参,苟杞;饮的是山中泉水。黄精九蒸九晒,日晒夜露甜如蜜枣,听老人说只要吃一次整天不觉饿,而且精力充沛。为更好地修行,起食方便 ,后来就改吃生黄精,一次可保持七天不觉饿。海玉在茅蓬修行剌舌取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每隔二十天放一次血, 调和珠砂粉,经过二十余年,写成81本血经。此经字体清晰端正,经专家鉴定为“国宝”,现存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海玉住九华几十年,未曾下山,直至110岁圆寂。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十四日上午,他把自己历史写好放在身边,并拈一偈:“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远相离。客来问我归何处,腊尽春回又见梅。”说完就往生了。三年后启缸,肉身完好,与生时无异。明毅宗得知此事后,于崇祯三年敕封海玉为“应身菩萨”敕建护国万年寺供奉,并题额“为善最乐”,赐海玉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海玉的肉身已涂漆装金,虽几经磨难均由僧徒妥为保护,今供奉在百岁宫内。
隆山禅师(1757—1841)清僧,法名洞山,俗姓朱,建平(今安徽宣城)人。年青时,曾历游五台山、峨眉、普陀等佛教圣地,深受佛教理论的感化,发愿出家,于1776年削发为僧,住进九华山伏虎洞,又称老虎洞。那时,这里是人迹罕至的偏避的深山古洞,修头陀苦行,砍柴、种莱,事必躬亲,虔诚地诵经, 一念就是二十多年。
相传:禅师诵经时,有巨蟒盘坐,猛虎听经,禅师视而不见,不怕巨蟒与猛虎伤身,仍然闭目诵经,合十拜佛。天长日久,山中的飞禽走兽竟与他为友,不但不伤害他,反而成了他的护法使者,与他同修。20余年的古洞修禅,远近山民都称他是有道之僧。嘉庆年间(1796—1820)祗园寺缺住持,并且 庙将倾颓,渐渐衰败。当时柯、吴檀越与诸山长老礼请隆山出任山祗园寺住持,他应邀任住持后,新建殿宇弘扬法道,遂成丛林,为首任方丈。道光二十一年(1841)84岁自知时至,嘱徒众当严持戒律,毋负其志,即端坐而逝。肉身供奉寺内,民国肉身已毁。
释常恩(1818—1909)字郎德俗姓胡,嘉庆22年出生于龙舒(现在的舒城县),约道光末,咸丰初来到九华甘露寺。当时甘露寺已成为丛林,常恩安单后,在香积寮打杂,烧火、砍柴、挑水、种菜。几年后,他要求到寺外“定心石”结茅而居。常常行善积德,同济众生。从不杀生,连走路都绕道走,担心自己踩死蚂蚁与昆虫。几年后便在寺内撞钟,并做了甘露寺都监, 由于坚持清修苦炼,于光绪末年(1909)常恩时至91岁,先知先觉,自以香汤沐浴更衣礼佛辞别众僧,端坐盘膝安详而逝。其肉身“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释法龙(1813—1909)清代高僧,嘉庆十七年出生于河南某地。相传:他从小在家时不受家人的宠爱,生活起居,无人问津,随着时空的变化他也渐渐长大了。也懂得一些人世间的事理,觉得自己生活在那样的家庭得不到温暖,实在令人心寒,倒不如出家做和尚,于是狠心出走,遁入空门,游历了陕西、西安、终南山等地,咸丰年间,法龙来到九华山,习禅数年后,又上天台苦修。光绪年间,始建翠云庵,俗称吊桥。宣统: 元年(1909年)释法龙与世长辞。三年启缸,众徒见肉身不腐,装金供奉庵中。“文革”中焚毁。
释定慧(生年无考证),清代高僧。四川省蓬溪人。同治年间来九华山东崖禅寺。他见九华山奇峰怪石,群峰竟秀不想走,于同治九年(1870年)修建了幽冥钟亭,继修复大殿,万佛楼,地藏殿等,历任40余年的东崖方丈。民国初年他因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并退隐居青阳县城水府庙清修。1922年圆寂,肉身供于庙中,“文革”中被毁。
释华德:近代高僧,安徽寿县人,约生于清同治年间,自幼文武兼习,能诗绘画。19岁父亲去世,而染上好赌恶习,输光家产,四处乞讨,流浪到了桐城,偶遇一位行脚僧,便拜他为师。之后来到九华山东崖寺,曾闭关6个月,又去龙池庵清修数年后靖坐蒲团长叹一声,口中念道:“弥勒、弥勒、弥勒”三声之后,而闭目西去。众僧徒觉得他临终时有些怪异,便坐缸三年,见肉身不腐,便装金供奉,“文革”时智光和尚被形势所迫,将肉身焚毁。
释大兴(1894—1985)字了维,俗名朱毛和,又名朱万全。安徽省太湖县牛镇乡朱家村人,七岁只身外出,九岁家人找回。1918年随父亲到屯溪莲花塘拜佛,后召入北伐军任号兵六年。1925年从北伐军逃出,遁入九华山百岁宫削发为僧。1931年在南京古林万寿寺授戒,参礼过五台山,峨眉山,挣陀山等名山佛地。1936年返回百岁宫。数年之后,1947年 离开百岁宫住青阳县城东乡新中火焰山古庙。1958年定居九华后山双溪寺,坚持“劳禅”并举,苦修超群,在寺内长年放牛、砍柴、烧饭、洗锅、刷碗、脏活、累活脏他都做,从没有怨言。生活艰苦,常常披星戴月,早不见日头,晚不见天就上山砍柴,肚子饿了,以野果充饥,晚上回来时吃的冷汤剩菜,与虫鼠同食。他不但不生病,还经常给附近村民治病,采些草药与推拿,往往是起到了手到病除的效果。1985年农历二月十七日零时五分,他在笑喊三声“阿弥陀佛”后圆寂,往生西方莲位,享年91岁。后见奇事异象,加之大兴和尚平日常给人家瞧病,遇事方便别人,故与周围百姓关系好,于是群众出资修圆形砖塔护缸三年。1988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拆塔开缸,见大兴和尚颜面如生,喉节可辨,毛发尚存,肉身如金刚趺坐,叹为稀有。遂上漆装金供奉在九华后山双溪寺内。寺后就是九子岩是金地藏菩萨首到禅坐苦修之地。后山风景秀丽,奇峰迭 嶂,环境幽静,是历代净修和讲经的道场。大兴和尚生前口头禅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好人好地方,坏人坏地方”。
劝人信善,至今广为流传。他是九华山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尊肉身。
释慈明(1904—1991)俗名陈万超,外号八百斤。江苏高邮伯勤乡三河村人。1941年在高邮普济寺出家。1951年上九华山,先后住水府庙、百岁宫、一宿庵、东崖禅寺等寺庙。1961年又去后山双溪寺。1963年下放到铜陵佛教大队,住大通永平庵,实行农禅并重。1979年2月再次来到九华山,住东崖钟亭,日夜念佛撞钟。当时,钟亭年久失修,冬天不能遮 风寒,夏天不能挡风雨,倒墙漏屋。春夏秋冬,日月星辰,他早 已麻木,心中只有“佛”。人笑他是“魔王和尚”,都以一种鄙夷目光看待他,而他根本无所谓。他本着人弱志不弱,人贫道不贫,一要修心。九华山曾有一首民谣头戴济公帽,见人就发笑,手持方便铲,行走癫癫倒,骂他是魔王,无奈把头摇,香客结缘他不要,身穿一件破衲袍,正人正心正佛法,一心念佛把钟敲”。他在东崖钟亭敲了十几年幽冥钟,从不间断,悟道证道。
1986年调往上禅堂正天门,正天门仅仅是座过路亭,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按九华山僧史看,他也算得上一位长老,可以不去,况且周围环境根本不及东崖钟亭,可他从不计较,服从分配,叫他去他就去。修行之人早已悟到:无处不是佛、无处不能禅。去后仍是戒律分明,一丝不苟。1991年圆寂。临终前写下四句偈语:“妄我成生灭,如是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注:此偈语象征上面所说之意其徒遵遗嘱,将他入殓装缸,三年后启缸,见慈明和尚毛发尚存,喉节清晰,体肤无损,关节能屈,遂装金供奉于肉身殿北大门地藏殿内。
释仁义,女(1911—1999)俗名萎素敏,东北沈阳人。出嫁于吉林通化,因她婚后不育子女,而且祸不单行,丈夫又病逝。婆婆说她是克星,对她冷若冰霜,她心灵受到沉重打击,遂生出家的念头。1940年秋。姜素敏奔赴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为尼,法号:仁义。
1942年考上沈阳中医学院学医4年。解放后经政府对僧尼宣传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后,她又返回原藉。1950年抗美援朝,随军当卫生员,在战场上不辞劳苦,以救死扶伤的精神抢救了无数伤残军人。1953年回国,被安置在吉林通化206医院。1954年在沈阳南关联营中医针灸科当医生。1958年调入城乡卫生院。1963年下放二边江乡三边江村。1976年回吉林通化自办诊所。1982年再度上五台山,在石塔原寺 受具足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朝礼九华,见九华山景色秀丽,大有仙城佛国之景象。于是她决定常住不走了。先后住甘露寺,普提阁等庙,最后住持通慧禅林,修复寺庙,重振通慧道场。在修持之中,一面修庙行善,一面弘法行医,她的医德高尚,不论来之何方,来者不拒。她的医道,以针灸为主,九华山周围边区,不少病患者都是她三番五次地为人扎针灸扎好的。尤其是对风湿、筋骨痛卓有成效。她赴邯郸、石家庄、走浑源、上五台、云游数年之后,1995年4月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农历10月初七晚七时圆寂,享年86岁。遵遗嘱按仪规,将其缸存放三年。1999年1月2日(农 历已卯年11月15日)启缸后,见仁义师太端坐缸内,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肤清晰、有弹性,令人惊奇的是老师太的女性特征已无痕迹。她开创了比丘尼修成肉身的先例,这是比丘尼的骄傲,也是九华山的骄傲,更是中国佛教界的骄傲。其肉身今供奉于通慧禅林。
释明净(1928—1992)俗名徐方柱。安徽省郎溪县东下乡 双桥村人。祖辈信佛,三岁丧母,家境贫寒,从小帮工、放牛、挣些钱粮补助家用。天生与佛有缘,生来吃素,不食荤腥,经常打坐,一旦入定,谁都不理,村民以为他着“魔”,尽量阻止他。可他虔诚信佛,决心弃家出走。1984年徐方柱从家乡步行到郎溪县城,来到九华山,访道求师。一天,他在天台寺偶遇一位法师,便收他为徒,赐法号:明净。那位法师四处云游参学,没多久离开了天台寺,十分遗憾,连师傅的法号均未记住。后来旃檀林,挂单数日,被当家师清单出门。无奈修心 的虔诚,便躲在大鼓架下过夜,众僧不屑一顾,谁也不把他放 在眼里。一直无处安身,每天在庙里帮忙,干些杂活,糊口,晚上就修站禅,一站数年,使他达到“无我”的境界。长年赤脚,身穿衲袍不多说话,时有颠倒妙语,而且过午不食(也称闭关),明净的站禅日益精进,终于修到了最高的境界,成为不坏之真身。1992年农历八月初十圆寂。坐缸六年,1999年农历8月13日启缸。见“站禅”和尚颜面如生,现装金并建庙供奉。
九华山自唐至今,先后出现真身14尊,其中11尊,有据可査,燕子洞三尊肉身无证可考,并在“文革”中梵毁。
从金地藏肉身不腐装金供奉之后,千余年来九华山高僧辈出,肉身菩萨不断示现。即是:众生就是未来佛,佛即是过 去的众生。对真身有两种含意解释,一是认为是刻苦修成 的,是戒定慧熏修而成,已修成正果到达彼岸,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成为菩萨或罗汉身。二是,认为法轮常转,佛菩萨为教化众生,常常出现不同的化身,这些真身都是菩萨的化身,共同去度化众生,解脱众生苦难。对这些说法暂且不去争论。而九华山先后出现十四尊肉身不腐,这在中国佛教和佛教名山中是不多见的,而且不作任何防腐工序,确实是个不解之迷。此外,从中国佛教史上,素有和尚真身的记载,而仁义师太是比丘尼,女性成真身,这也实属罕见。关于真身的成因,是“灵山”,“仙山”,还是修成正果?有待于以后科学论证。
八是佛教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九华山佛教有1600多年的历史,长期的宗教薰陶,使这座名山充满神奇的色彩。毛泽东在延安时就说过佛教是文化”。鲁迅先生说释迦牟尼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九华山金地藏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金乔觉虽出生于新罗金氏家族,形貌奇特,力气超群,但毕尽是个凡人。当他将佛法为第一追求时,却是非凡之辈。他不顾王室生活,毅然落发出家,向往中土,涉海求法,历尽艰险,卓锡九华,这本身是佛门弟子的一个壮举,弘一法师曾称道一帆破浪,万里乘风,大哉无畏,为世之雄”。金乔觉来九华山后,不顾环境险恶,“岩栖漳汲,以示高洁”曾遇毒螯,端坐无念,潜心苦修,垦荒营建,以毕生的精力证道于九华山,最终得道显异,这是所谓人格的神话和神(菩萨)的应化,两者合而为一。于是九华山成为人们朝拜的圣地——地藏菩萨道场。金地藏是九华山道场的奠基人和创业者。其后,追随者,慕道者接踵而至。历代文人学士的传扬,提高了九华山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同时,九华山的山光水色为历代文人学士的青睐。所以形成文人荟萃,文化遗址多。据史料记载有300 多名流贤哲登山揽胜,传下吟赞九华山诗文五百多篇,留下文化遗址二十多处。这些诗文书画大多数是颂山颂佛,与地藏道场紧密相连,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拥有佛教文物两千多件,每件文物都与地藏菩萨修心得道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是地藏文化的重要部分。三是佛教与民间传说和鬼神融为一体。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九华山寺庙供奉的是十王殿。十殿阎王,各种神鬼与佛、菩萨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这在其他佛山是少见的。四是九华山每年举办一次庙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集佛事、旅游、文化、商贸于一体,是九华山独具特色的宣传促销活动。五是九华山民风纯朴,宗教习俗与民间风情融为一体。九华山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灵性与地藏道场联系在一起。一千多年来,自然与人文,佛教与文化,神鬼与传说,共同把九华山构筑成“灵山” 和“仙境”,形成特色鲜明的地藏文化。
金地藏是开创九华山的一代宗师。长期以来,人们对这充满神奇色彩的佛山,受到一定的宗教薰染,有些人把宗教同迷信与神鬼联系在一起,这是片面的,其实烧香磕头是低层次,是一种礼佛形式。高层次的崇拜佛是学佛的哲理,研究哲理。宗教是文化,九华山地藏文化遗产是我国佛教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佛语格言中虽有不少消极因素,但也有, 劝人多做好事的积极做人哲理。地藏菩萨功在利益众生,解脱诸苦,德在教化众生,舍邪归正。佛的宗旨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达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目的。佛教规 劝世间人去恶从善,知恩投报,多行善事,不干坏事。这些思 想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文明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九华山钟灵毓秀,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现在正在开发和挖掘它的“奇中之奇”,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九华山将以更新的神采、热情欢迎世界各国的游客与信士前来朝礼与揽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