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望江:刘亚夫 牺牲50年后被追认烈士
核心提示:安庆望江:刘亚夫 牺牲50年后被追认烈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78周年纪念日。这天上午,安庆晚报记者来到望江县华阳镇抗日英雄刘亚夫之子刘绍生家中,听他讲述其父的抗战英雄事迹。
抗战之时 委以重任
在刘绍生的家中,记者看到这名87岁的老人,身着绿色军装。与记者交谈片刻后,其从书房拿出珍藏的纪念册《碧血千秋》。
“这是抗战胜利50周年时,望江县民政局为纪念我父亲而编写的。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父亲刘亚夫抗日殉国73周年。”刘绍生回忆起其父刘亚夫,声音哽咽,眼眶湿润。
刘绍生告诉记者:“父亲刘亚夫1913年出生在望江县杨林乡碧潮村。14岁丧父,16岁参加望江旅省学生会,以学生会代表身份,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学生活动。1930年投笔从戎,先后任泾县、宁国、至德、宣城等县少、中、上尉队长及少校团副。1937年,在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之时献身革命,被委任为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区保安司令部中校参谋主任兼军事科长,不久该部改编为安徽省十四游击纵队司令部,父亲晋升为上校副司令。”
汉奸告密 壮烈牺牲
谈起刘亚夫的战斗经历,刘绍生更是激动不已。据刘绍生介绍,1941年冬,日军气焰嚣张,调遣大批兵力,压向津浦路以东地区,并实行三光政策,手段疯狂残暴,当地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父亲刘亚夫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肩负‘死守浦津干线,确保江淮大地’的重任,奉命率部进驻灵璧县的冯庙、高楼两镇,堵截日军东犯。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与侵略者相持数月,激战多次,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日军不甘心失败,不断增加兵力,千方百计进攻包围,妄图消灭这支游击队伍。”刘绍生告诉记者,1942年初,日军第一次出动大批军队,沿线扫荡,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刘亚夫目睹战争越来越艰苦,心急如焚,亲自率领淮上游击队伍,设置重重包围袭击日军,打得敌人弃车鼠窜,付出惨重代价。第二次,日军更换战术,出动大批骑兵,三骑一组,仍沿旧路横行,耀武扬威,比第一次更加凶猛残暴。刘亚夫指挥队伍,采取“先打马,后擒敌”的战术,从容应变,迫使敌人未敢前进一步。第三次,因汉奸告密,日军得知我方部队只有3000人,并掌握我方部队军事行动计划,遂纠集皖北、苏北敌占区各县敌军6000多人,待我方部队换防回师蒙城休整,途经灵璧高楼时,从四面包围,战斗异常激烈。刘亚夫身先士卒,率众突围,不幸左腹部中弹负重伤。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顽强杀敌,终因流血过多,倒下马背,壮烈牺牲,年仅29岁。
牺牲50年后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父亲牺牲后,当地群众为其救国救民的英勇精神所感动。”刘绍生告诉记者,当年国民政府颁发了“抗日阵亡将士嘉奖状”,并对家属予以抚恤。同年秋天,望江县各界人士召开追悼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等纷致挽联。县长邓振民写挽联:“投笔从戎,一片雄心在抗日;为国殉难,千秋祭祀慰忠魂”。
1991年5月4日,刘亚夫遗骨从灵壁迁回故乡,安葬在长岭镇龙林村刘家新屋祖坟山上。1992年8月,在刘亚夫抗日殉国50周年之际,经望江县人民政府报请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同年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证明书”上写着:“刘亚夫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记者看到,证明书虽有些发黄发旧,但其上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案依旧耀眼。
子承父志
著文控诉日本侵略者
采访中,刘绍生告诉记者:“一个人的记忆,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样的。有自己的记忆,才能不断成长,有民族的记忆,才会牢记历史不再挨打。我们应尊重每一名为民族命运做出牺牲的先辈!”
据了解,刘绍生子承父志,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期间努力工作,虽然多次调换单位,但对党忠诚,尽职尽责,一路前行一路歌。其曾任望江县四、五、六次党代会代表,七、八、九届人代会代表,28次受到评功表彰,如土改工作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退休后,刘绍生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几十年笔耕不辍。2015年5月12日,刘绍生奋笔疾书,以《愤怒控诉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罪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题,引用全国各地和望江的遭遇,控诉日本侵略者当年的暴行,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全面抗战、团结合作的方针无比正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的,也是用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当今世界依然很不安宁,我们务必高度警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本质决定的,要不断增强正确的理想信念,要继承先烈遗志,奋力拼搏。紧密团结在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来源安庆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