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次尝试室外图书漂流活动宣告“失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菱湖公园内“图书漂流站”仍旧空荡荡地站立着,随着投漂的500本图书的陆续“失踪”,我市首次尝试室外图书漂流活动宣告失败! 局长的书也失踪了 4月22日,记者来到菱湖公园内,广场里“图书漂流站”在如织的游人中显得格外尴尬。 去年10月18日,我市首批2个“图书漂流站”启用,位于菱湖公园内的“图书漂流站”是一个尖顶的小书架,两层,设有玻璃门,启动首日投入了121本图书,还有一本登记簿、两只中性笔。“图书漂流站”设在室外,基本无人管理,市民可在此借阅自己喜爱的图书,但规定两周内需要将书籍归还至“漂流站”,另外还鼓励市民将自家“沉睡”的图书投漂至“漂流站”,让更多的人共享。 启动首日,不少市民将自己的图书送进了“漂流站”,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春旺也投漂了《品三国》、《安庆黄梅戏》、《新概念中学生作文》三本书,但这三本书很快就不见了,“漂流站”内的书也是越来越少,市图书馆陆续进行了补充,总共投入了500册图书。 时至今日,半年过去了。4月22日,记者在“图书漂流站”处看到,两层书架空空如也,上层书架上落着几片枯黄的树叶,下层书架上搁置着被撕下来的写着“图书漂流站”字样的纸牌子,图书一本都没有了,登记簿没有了,连中性笔也没有了。 “本来觉得书被拿走是好事,因为有人喜欢我投漂的书,在读我的书。”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春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将自己喜欢的书分享给其他人。”面对图书“失踪”的事实,他说:“我感到很可惜,也很无奈。” 暂时不再设室外“图书漂流站” 首次启用的“图书漂流站”共有2处,还有一处是在图书城二楼,这一处“漂流”的图书命运却不同。 4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图书城二楼,在读者阅读区的角落里,记者看到贴着“图书漂流站”牌子的一个小书架,书架上大约还有60本书,图书干净、整洁,一旁的登记簿被读者各式各样的字体登记得密密麻麻,从去年10月18日至今年4月所有漂流的图书都在其中,登记簿基本已经登记到底页了。记者观察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十来本的借阅量,也偶有投漂的读者。 一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总的大概是100本左右,一部分还在外面漂着。我们管理也不多,有读者送来投漂的书籍我们就盖个‘安庆市图书馆’的印章,平常整理一下,半年来看总量基本没变。” 一样的模式却出现两种结果,图书城工作人员李萍说:“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我们这个漂流站在室内,也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始终都有工作人员在旁边的,同时这个漂流站受众群体更小、更有针对性,都是来买书、看书的人,所以效果好些。” 市图书馆是“图书漂流站”活动的发起单位,“这两种结果也算在意料之中吧。”副馆长吕晓青说:“菱湖公园内无人管理的模式也是带有实验性的,当时投放的时候我们也有过担忧,但还是抱着很多希望的。我们下一步不准备再设室外的‘图书漂流站’了,会选择社区、学校这些单位再设‘漂流站’。” 500本图书为什么失踪? “我记得元旦后我们投了200本左右的图书,几乎一夜之间就没了。”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十分无奈地告诉记者,和之前陆续投漂的图书累计起来,共有500本图书“失踪”。 “你觉得书为什么会没了?对这种现象怎么看?”记者在菱湖公园内“图书漂流站”附近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以及菱湖风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答案却让人讶异。 “什么书?我不知道。”在“图书漂流站”旁边打球的一对中年夫妇表情冷漠,记者指着几步之外的书架告诉他们曾经有500本书在这没了。受访夫妇不耐烦地答道:“没看法,不关我的事!”和这对中年夫妇类似,“不关我的事!”成为受访中大多数人的答案。 “这不是我们搞的,不归我们管,我们没有责任。”菱湖风景区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回答。记者问:“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您怎么看?”对方依旧答:“都说了不归我们管,我们能怎么看,没看法!” 记者手记 “图书漂流站”的设立是一件好事,室外“图书漂流站”也并非超前之举,它考验的不仅是市民的分享精神,还有最起码的道德、责任意识,可惜,在它面前,安庆市民交了一张白卷。 室外“图书漂流站”是无人管理的,那也就意味着那是人人的“漂流站”,试问有人损毁图书时你看到了不制止吗?有人卷走多本图书时你看到了也无视吗?有人借书不还你得知了也觉得事不关己吗? 在“不关我的事”、“没看法”的冷漠中,我们的书就这样消失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