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行途/王四清/记实
枞阳行途/王四清/记实枞阳与宜秀接壤处展现宜秀风光、人文的的文化墙也出自我手,已一年时间了,整整齐齐,沒有一点破坏,可见这里的百姓素质还是高的。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部的长江北岸,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毗邻,北与无为、庐江县接壤,东南与铜陵、池州市隔江相望.县域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耕地42130公顷,山场34000公顷,水面42000公顷.现辖22个乡镇,431个行政村(居委会), 95万人口.境内有11个民族居住.枞阳镇为中共枞阳县委和枞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治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及一批名人墓葬。
景点:
白云崖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与浮渡山隔水相望。该山奇峻,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白云崖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岩寺尚存。
浮山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坐落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浮山火山喷发形成大小洞穴500个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地质上称为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在距今约1.4亿年至1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4000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据专家介绍,浮山火山爆发方式类似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公元79年8月24日的爆发情景,连续两次喷发,形成两个流动单元,整体冷却。如此形成的岩石构成浮山主要景观--陡崖、叠嶂、岩洞、龟裂纹、柱状节理、喷气孔等。其地质构造全国罕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浮山古火山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郯庐断裂地壳深化过程的天然记录,是研究深部地壳、地幔的标本。
大青山石屋寺
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东16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九华,山青水秀,如诗如画。这里芳草连绵,杂花满径,涧水潺潺,雾霭袅袅,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全山著名景点有16处,即: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萋梧竹等,每每春夏之际,游人纷至沓来,醉游其间。不过,青山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还是它的“石屋胜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