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5-3-7 07:32:19

桥——消失了的老城水文化

桥——消失了的老城水文化

来源老安庆

海门夕照 发表于 2015-3-7 14:33:04

本帖最后由 海门夕照 于 2015-3-7 14:34 编辑


桥——消失了的老城水文化
原作者:张健初


   原汁原味的老城安庆,以“坡”多“头”多小巷多构成自己特色,但老城另外还有一大特色,这就是遍布老城街巷大大小小的“桥”。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当年“桥”鼎盛时期,小小一座老城,木桥、石桥、水桥、旱桥,至少在50座以上。富有鲜明个性的桥,以各自不同的造型,点缀了江南老城安庆引以为傲的美景。


街也是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城居民对“桥”的感情,如同老城的“九头十三坡”,聊起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岁月流淌,老城“桥”风景不复存在,但老桥风韵,仍依稀残存在一些街巷称谓中。安庆因桥而名的街巷大约有十数条,其中一些甚至是老城象征性标志,如鹭鸶桥、三孔桥等。现仍延续使用的,也还有广济桥、彩家桥、大新桥等多条。


                                                               
吃也是桥


    说来有趣,另外两条与桥密切关联的老街,又与老城名小吃紧紧挂钩,其中高井头北的三步两桥,缀在其后的是“江毛水饺”;姚家口南的萧家桥,紧紧连着的则是“油酥饼”。老城居民对地方小吃的偏爱,由此也可窥见一二。


城也是桥


    安庆老城最大特点,就是风雨八百年“城”,老城墙以砖石包砌,高二丈,基宽七尺,顶宽三尺半。城墙之外,有深丈许的护城壕沟,要出城,必得先过这道护城屏障,而架在壕沟之上的,多是与古城门合为一体,能收能放的吊(一作“钓”)桥。老城最初分东南西北建有五大城门,其中出枞阳门与出集贤门的吊桥最富有代表性,进进出出也最频繁,因此东门吊桥(又名永济桥)和北门吊桥最为老城居民熟悉。到清末民初,城墙坍塌,护城河淤塞,两座吊桥的形状与性质也完全发生了变化,既“吊”不起来,也弱化了“桥”的功用,萎缩为出东城口与北城口那段小街特定的地名。与另外三大城门相关联的康济桥、镇海桥、八卦桥等,同样也具类似“护城”性质,但在更早时期,就因地形改变而失去“桥”的意义,相继从老城城厢图上一一消失。青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入侵安庆,翼王石达开添筑子城。清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拆子城,又从集贤门向南直抵正观门外加筑月城。加加减减中,老城另添“同安”、“金保”、“玉虹”三门。同安门外有水南通外江,河上旧有一大一小两座桥,名都为同安桥。同安门因同安桥而名。现两座老桥皆因水道变化而消亡。与此同时,民国年间老城向外拓展,陆续在城东破开城墙豁口,如东门大塘东的建设门、石家塘通往华中路的四达路,以及新市路向东到菱湖南路的大寨子等,其中越过护城壕沟地段,也分别架有建设桥、四达桥、水关桥等。解放之后,老城墙相继被毁,这些依附老城墙而生的古桥,也纷纷从老城历史版图上隐退。特别要指出的是,安庆不少历史类书籍误认为永济桥与三孔桥是枞阳门外的同一座桥,其实这是两码事。三孔桥架在康熙河上,而永济桥是出枞阳门向北,跨护城河壕沟的一道石桥,过永济桥,经东岳庙,才是三孔桥。永济桥是依附老城墙而生的古桥,民国时期,随菱湖南路修建,壕沟被填,永济桥也就不复存在。此外,镇海门外过河沟,曾经另有一道凤凰桥,单孔,上面铺有大块麻石条。西门外出金保门的河街南侧,过去也建有宏建桥,但最终命运,基本与永济桥相同。


路也是桥


    1922年,许世英回皖主政的最大动作,就是修建安徽第一条官办公路——怀集路。怀集路起自安庆老城(怀宁),止于集贤关,全长约9公里。公路修建经费为华洋义赈会提供,先期投资2万,由新成立的安徽道局招募灾民,以工代赈。严格意义上,这是一条“赈灾”公路。在修建怀集路的同时,对北门吊桥外的老街也进行了翻修,原有的菏仙桥、蔡家桥、小野螺桥、大野螺桥等,改建后,重新命名为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和第四桥。荷仙桥包括附近碟子塘、香梗巷、龙井巷等,组成老城门外特定的街名文化。荷仙桥向北不足百米的蔡家桥,虽经老城多次改造,仍残存半边桥栏,上有时任安徽省省长许世英亲题“第二桥”三字,井落有“民国十一年八月”建造日期。第二桥为单孔桥梁结构(六座桥中,只有第六桥为双孔桥梁结构),跨径不足4米,宽4米。从残存的半边桥栏看,老城这几道现代桥梁均以水泥为建筑材料,与水泥一起搅拌的,不是现在常见的碎石子,而是溜溜圆的鹅卵石 。

沟也是桥


安庆老城地形特殊,岭多坡多,谷多沟多。“九里十三步”老城围起来后,城区排水多依地形修整成的自然冲沟,南通向长江,东北泄往大湖。老城区起起伏伏的街巷,经过这些自然冲沟,铺上两、三块跨径三、五米的青石板条,便成为一座“桥”。老城的桥“风景”,说白了就是沟“风景”。鹭鸶桥、三步两桥、蔡家桥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水也是桥


过去出安庆老城,只有北、东、西三条古道。其中西路由正观门出城,走大新桥,过小新桥,由新河口至山口镇,在往石牌方向而去。这中间大新桥与小新桥一带,是安庆西城三水交界处,也是老城西门外最具水域色彩的街巷。所谓三水,指的是石门湖、皖河与长江,其实还应加上一水,这就是马山脚下的鸭儿塘。四大水系相环,沟沟汊汊必然就多,桥也就成了这一带特定风景。不仅仅如此,民国之前,这里还专门建有一座水府庙。


《怀宁县志》(1915)城厢图上,南北并列的两条街巷,分别为河街(同安桥至小新桥)与后街(正观门至大王庙),规范地名,南为大新桥街,北为大观亭街。大新桥街由江岸弯上来,先经过小新桥,之后走大新桥,越月字街,再往北,是公益色彩突出的便民桥。大观亭街则从狮子山入城,先过女儿桥,路南是月字街,中间有月字桥,在往东紧靠鸭儿塘的,又是一道广济桥(道光年间又名广心桥)。一口气数下来,先后过桥有六座之多。其中的女儿桥,老安庆民间有“油头小脚——女儿桥”的比方,形象生动,诙谐幽默。而最著名的大新桥,是城区向西延伸至怀宁山口镇的重要桥梁。大新桥初修于明万历年间,原名大金桥,由曾任广东按察使、陕西布政使的汪道亨出资修建,清光绪年间复修。虽是单孔桥梁,但径跨10米,由9块整体麻石条铺设,桥面宽度也达到4米,桥头携有“八省通津”横匾一方。这种规模这种气势,当年曾轰动老城多时。大新桥原为石门湖通长江的路,清末明初,桥下尚能行走高桅帆船。秋谷登场,大雁南飞,大新桥下,船只穿梭,更是城西最值得观赏的风景。1974年大新桥经过改建,现为钢筋浇筑,原桥面铺设的麻石条,仍残存数块。由于河床抬高,水道改向,包括大新桥在内,西门外的古桥群已经无法再显现出江南水乡的清秀俊美。


园也是桥


虽老城古桥多为简简单单的石板桥,但经过老城文化人或温馨或浪漫或潇洒或飘逸的联想,普普通通的石板桥,便有了激情,有了灵性,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荷仙桥的温馨浪漫,女儿桥的娇柔婉约,鹭鸶桥的机警灵慧,月字桥的清亮明净,平心桥的淡泊豁达,广济桥的慈悲博爱等,均充满诗情画意。


但真正有情有趣的古桥,还是在一些典型江南风格的园林中。老城这些园林,有官园也有私园,官园是官府衙门修建的修身养性的休闲之地,私园则是富绅人家修建的豪华古宅。官园主要有旧抚署(现金华联时代购物中心)内的安园,安园之内又卧有抱翁园(又名集庆园),旧藩署(谯楼后)内有成园,后改名为安庆公园;旧安庆道署(卫山头)内有惺园等,旧府学(现一中)内也有孔园等。私园主要有城北平安岭的馨园,老百花亭内的寂园(现址于海军安庆医院),旧万松山的陟园(现太平寺小学附近),老盛唐山北麓的养园(登云坡)等。这些园林多在清池之上建有水榭,其间免不了三曲五弯或石桥加以点缀,度鹤桥(安园)、状元桥(孔庙)等,就是其中的代表。1936年安庆六邑联中高三全体同学合影的老照片,背景上的木桥虽简易但古朴,由此可以联想当年老园林中小桥流水的超俗境界。


能供老城平民百姓观赏游览的风景桥,更多在森林公园、菱湖公园等公共园林内。森林公园在菱湖公元南侧(现青少年宫一带),清中期有园无名,朱家宝到任后,疏通壕沟与令狐相连,沟渠之上,建有石桥、木桥多座。菱湖成型于清康熙年间,民国时期又建有可园和宜园。菱湖成型于清康熙年间,民国时期又建有可园和宜园。菱湖特色有二,一是“菱”,湖内白莲与红莲,均引自杭州西湖;二是“水”,园内河泊纵横,并有天然湖心岛屿。有水必然有桥,有桥必然有景,菱湖公园也成为老城石拱桥、曲桥、木桥等众多桥梁集中展示之地。其中石拱桥最初为木桥结构,1933年改建为砼板桥,俗称一道桥,1957年重建,径跨10米,宽3.5米,桥下单孔,净高1.8米,桥面为拱形,造型流畅而自然,具有流动的韵律感 。


(顺便说一下,楼主帖子标题有个错字,太明显了)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5-3-8 03:46:43

海门夕照 发表于 2015-3-7 10:33
桥——消失了的老城水文化
原作者:张健初


额。、、谢谢已经更正了。你有老安庆的电子版?

宜秀小孩 发表于 2015-3-8 03:53:06

海门夕照 发表于 2015-3-7 10:33
桥——消失了的老城水文化
原作者:张健初



多么希望有啊

龙山老翁 发表于 2015-3-8 04:13:34

海门夕照 发表于 2015-3-7 14:33
桥——消失了的老城水文化
原作者:张健初



来源于张健初的《皖省首府老安庆》一书,看过写的不错!

118De小口袋 发表于 2015-3-8 05:47:20

海门夕照 发表于 2015-3-7 14:33
桥——消失了的老城水文化
原作者:张健初



楼主好厉害的感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桥——消失了的老城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