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大力振兴地方戏曲:根扎沃土,地方戏曲走出去
核心提示:安庆市大力振兴地方戏曲:根扎沃土,地方戏曲走出去新年伊始,在安庆电视媒体举办的元旦晚会上,黄梅戏再次成为主角。与以往不同,担纲演出的不是国有、专业团体,而是42家带着泥土芬芳的民间班社。晚会上,全国首届黄梅戏民间班社群英汇“十大名角”“四大班社”等多个奖项揭晓。来自广东、湖北、安徽等省民间班社演员在现场与众多黄梅戏名家同台交流、演出。
一曲黄梅传四方。通过“走出去”,黄梅戏在惠民乐民的同时,扎根基层汲取艺术营养,不断增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这个全国第五大剧种,成为安庆乃至安徽名副其实的文化名片。
走进基层,黄梅不脱泥土香
正月新年戏、二月下田戏、三月清明戏、四月青苗戏……在素有“戏窝”之称的安庆市怀宁县,一年四季,丝竹声不断。市里、县里组织剧团把大家喜闻乐见的黄梅戏送到田间地头、闹市街区。
在怀宁县马庙镇合一社区,不久前举行送戏进社区活动时,搭在村口的大戏台前,里三层外三层,早早就聚集了上千名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 “来晚了,就占不到好位置了!”有村民说。舞台上,黄梅戏经典唱段《鹊桥》《路遇》《闹花灯》和折子戏《戏牡丹》《王小六打豆腐》轮番上演,让大伙儿听得入神。 “有看头,真过瘾! ”赵大金老汉咂味不已。
安庆是座有“戏”的城市。在当地,很多人为这句宣传语感到骄傲。“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黄梅戏在这里不仅有根植的土壤、创作的源泉,更有着最原始的观众和支持者。
让黄梅戏“走下去”,成为当地振兴地方戏曲的一大要义。安庆市从实践中摸索出三条秘诀,走“送戏”“协会”“传承”这三条路子。
“送戏”,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开展“送戏进万村”“获奖小戏进社区”等活动,全市每个行政村每年演出一场以上正规大戏,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看到好戏。“协会”,由有关协会组织,开设戏迷活动日、培训班等免费服务项目,凝聚社会资源和戏迷人气,带动爱好者唱响黄梅戏。 “传承”,协调文化、教育、学院等部门单位联合开展《黄梅戏》《黄梅戏唱腔选段》等地方教材进校园活动,让少年儿童从小就了解家乡的黄梅戏,播下希望的种子。
走向全国,精品占领大剧场
“一方面在外地举办艺术周集中展示,一方面鼓励文艺院团常态化演出,积极融入全国演出网络,扩大交流,拓展市场,这是安庆繁荣发展黄梅戏的一项关键性举措。
2014年11月12日,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联合黄梅戏博物馆、安庆邮政公司等单位,在深圳大剧院举办“深圳·安庆黄梅戏艺术周”。前厅,是古色古香的“黄梅戏发展历程”展览和黄梅戏主题邮票展销;剧院内,黄梅曲调婉转悠扬,掌声不绝。一周内,超过8000名观众走进剧院,品味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欣赏原汁原味的经典剧目。 “《天仙配》《女驸马》这些传统经典剧目的票,开演前半个月就一售而空了。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熊辰龙高兴地说。
深圳观众的热情,给安庆市文化市场管理办主任汪志耿留下深刻印象。一位女士想带着孩子进场,按剧院规定,孩子太小,吵闹起来会影响观众听戏,不能入内。女士带着孩子遗憾而回,说第二天自己再来。 “很有意思,第二天她真的来了! ”
2014年8月,国家大剧院。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出品的《徽州往事》连演6场,出票率99%、上座率95%、退场率小于2%,创下国家大剧院多项纪录。此后11月,该剧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上海戏剧学院专门为该剧举办研讨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称这部剧“重新创立一套黄梅戏的审美体系”。
汪志耿表示,一次次“走出去”,拓展了黄梅戏演出市场和受众,通过文化交流和宣传推介,提升了黄梅戏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走进市场,班社八方美名扬
近年来,安庆市委、市政府在推动国有黄梅戏院团改革的同时,从政策、资金和剧目排演等方面大力扶持民间班社的发展。在当地的政府文化采购项目中,民间班社与国有院团一视同仁;在剧目创作上,组织全市民间班社调演;在人才培养上,各县都组织民间班社培训班,并鼓励专业人才到民间班社,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一视同仁。
该市在文化部门登记备案的民间班社已有71家。据测算,更多群众自发组成的班社在全市有近200家。他们活跃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福建等地,每个班社平均一年演出300多场。
面向市场,立足民间,民间班社成为黄梅戏“走下去”“走出去”的生力军。在望江县,除12家经过正式登记的剧团外,还有20多家民间班社,共有从业人员500多人,年演出场次6000余场,年总收入800万元。他们常年在县内和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巡演,深受欢迎。其中长江、百花两家民营黄梅戏剧团跻身全省“百佳剧团”行列。望江县还荣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宜秀区凤英剧社等民间班社还走出安庆,竞标江西宜春、九江和黄山祁门、歙县等地“送戏下乡”活动。如今,这个25人的小剧社,平均每年要演出300多场次,服务观众逾14万人次。
“黄梅戏来自民间,扎根在民间才会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民间班社在市场的历练中壮大了自己,也让黄梅戏回归基层,回归群众,赢得八方美名。 ”凤英剧社社长章长友说。
来源人民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