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小管家 发表于 2014-12-27 15:36:24

人活得应该有境界

小时候不懂事,懵懵懂懂,长大了,到了中年,以至年逾古稀,经历了许多事,了解了许多人,对世界、对世事、对人生就会有一些感悟。随着自己知识和阅历的增长,我特别觉得人生须有境界,境界是人生的灵魂,没有境界的人生是没有灵魂的人生。我深深地觉得现代忙碌着的许多人已活得没有境界,人们应该有境界,这种境界使人生变得美丽。
我的一位女同亊,是我校退休老校医(原部队卫生员),就住在我家单元1楼,老夫妻都是离休干部,男的已97岁,是三中退休老师(原部队文化教员),女校医已95岁。他俩一生经历坎坷,历经无数人生磨难,当过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九死一生,而始终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洞见人生真谛。我问她处世之道,她说:“告诉你一个秘方,当你穷途末路的时候,或心境不快或生病痛苦之时,你选择一个晴朗的夜晚,再选择校园百年老樟树下,在万籁俱静的晚上,夫妇两人仰望夜星,或月明星稀,或月淡星密,看着点点繁星,想着无穷的宇宙,让心绪遨游太空,你就会一下子豁然开朗。面对苍穹,你会感到人生如梦,人生的渺小,人的生命之短,而宇宙之大无边,这时,你的心境一下子得到升华,似乎心境与天境一样广大,一样辽阔。这时,你的困难,你的悲哀,你的痛苦,你的烦恼,你的名利,你的计较,一下子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中。这时,你飘然有无限痛快之感,一切心理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释然如冰。我们老夫妻就是这样度过人生的。” 
我听到此话,似乎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这也是一种境界,从大自然中获得力量,升华自我,这种心境的升华,我有同样的感受。我记得读过一本天文学的书,讲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起源、演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生命与智力起源。讲到宇宙,无边无际,讲到时间,无始无终;讲到生命和智力的无穷奥秘和生命的宝贵。这也使我心境大为开阔,我的思想境界一下子提升了许多。我想,这种从宇宙自然中得到精神的升华,是大自然慷慨给予我的。 
因为喜欢自然,我喜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并非鼓励大家这样都回去种田,我是在想,当你衣食无忧的时候,你要有精神境界,要有宁静的心灵。因此,我特别要劝一切在官场商场疲惫的人,应该坐下来,静静地读一读像陶渊明《归园田居》这样的田园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披星载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草,那难行的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我是学中文的,又是教语文的,我喜欢读书。我读《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效命。诸葛亮本来的想法是与山水为伍,耕田吟诗而终老山泉,如他所说的“臣本布衣,躬耕南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保一命而已,诸葛亮的座右铭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寄情山水,关心天下大事,但又不涉足乱世,淡泊超然,保持心境宁静。他临走时,谆谆告诫家人:耕田以养活自己,读书以愉悦性情。诸葛亮本人虽然未遂本愿,出山辅佐知己,但这种超然之境界,才始终是他心中的向往。
我更喜欢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其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我”无缘,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朱自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说有喜悦,“今晚却很好”,而且觉得在这样的天地里,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朱自清更是心系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顿生,这美景与其说是自然美景,毋宁说是朱自清心灵中的美景,于是忆起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我们也可以看到,朱自清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终而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既然古代人、现代人、当代老年人活得有境界,那么当代年轻人应该活得更有境界,使这种境界让人生变得更美丽吧!

来源于网友qgzh200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活得应该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