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拍成“雷侣”颠覆了谁?
于正编剧的新版《神雕侠侣》开播,不出意料地成为娱乐界的热门话题。然而这番热闹不是“好评如潮”,甚至不是“毁誉参半”,而是一边倒的恶评。日前,于正编剧的新版《神雕侠侣》开播,不出意料地成为娱乐界的热门话题。然而遗憾的是,这番热闹不是“好评如潮”,甚至不是“毁誉参半”,而是一边倒的恶评。引发如潮恶评的,正是于正一以贯之的不二法宝:颠覆恶搞,雷死人不偿命。
众所周知,《神雕侠侣》是金庸小说“经典中的经典”,是武侠小说艺术的一座里程碑。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爱情至纯至性、荡气回肠;一代侠者的成长历程,蕴含着深刻的人性、道义和社会价值;其对于众多人物的形象刻画,则为现当代小说艺术长廊增添了一批形神兼具的立体群像。
正因为原著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使其成为改编影视剧的热门题材。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珠玉其前的众多导演和演员那里,“侠侣”的形象基本大同小异。杨过的侠骨柔肠、一往情深,小龙女的冰清玉洁、不食烟火,始终是他们努力演绎的特质。然而到了于正这里,小龙女变成了性格豪放的麻辣女,杨过也变成了风流成性的韦小宝。至于不绝于耳的肉麻台词、接二连三的戏谑桥段,早已被观众一一拎出,引发排山倒海的吐槽。这部电视剧着力塑造的男女主角,似乎不是一对“侠侣”,而是一对“雷侣”。
然而正应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当然,对制片方而言,则是“你们认真,他们就赢了”。对于有些人来说,颠覆恶搞不是水平不足、实力不济,而是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市场法宝。颠覆就能夺人眼球,恶搞就有滔滔骂声,把观众雷得皮焦肉嫩,就能持续占领话题中心——于是,有了收视率,那就什么都有了。
艺术创作需要自由空间,但自由不等于不要规矩、肆意妄为。经受了时间考验和受众认可的经典作品,本身就是珍贵价值和美好情感的载体,形成了艺术审美领域的基本秩序。创新应该以尊重传统为前提,对传统和现状一顿乱棍猛砸,那不叫创新。拿《神雕侠侣》来说,同样的原著小说,相似的人物特质,之前诸多版本的影视作品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在观众心目中也各有所爱。如果脱离原著的基本格局,无视观众的普遍认知,一味颠覆恶搞、戏谑雷人,哪怕能够达到高收视率的市场目的,在思想艺术方面,终究是一部格调低劣的恶俗之作。
有人认为,娱乐就是博人一笑,把“小龙女”变成“小笼女”,让黄药师和梅超风谈场师生恋,甚至让洪七公都“抱得美人归”,这点恶趣味不过让观众松松神经,实在无伤大雅。然而文艺娱乐作品的恶搞戏谑也要有分寸、有底线。今天能把《神雕侠侣》改编成《鹿鼎记》,明天就有人敢把《红楼梦》恶搞成《金瓶梅》;今天可以颠覆武侠,明天就可以戏说历史。文艺娱乐和严肃历史虽然领域不同、性质各异,但其面临的解构侵蚀,却往往十分相似。
文艺作品不是单纯的市场商品,电视台也不是单纯的市场化公司。在选择什么样的主创团队、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进行播放推广时候,电视台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如果一些言论备受争议、掐架打架时见报端、抄袭侵权官司缠身的艺人,却得到某些电视台的强势推广而越来越红,那就很容易产生逆向激励效应,使更多艺人竞相模仿,靠负面新闻来维持热度。如果一味以娱乐博收视,那些娱乐至死的综艺节目和神剧雷剧,就会“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