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七仙 发表于 2014-6-13 09:08:59

安庆分类改造老城区背街后巷

   提起背街后巷改造,很多市民可能除了想到家门前坑洼的路面被修平整了以外,再无其他印象。据统计,我市老城区共有背街后巷251条,需要改善的有224条,2008年至2012年完成背街后巷改造55条,去年完成改造54条。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今后背街后巷改造规划与过去将有明显不同,更加突出“安庆特色”。      历史流失在古街巷里
      仅仅就路修路,没有结合所在区域位置和历史文脉形成街巷特色,老城肌理和文化特质缺失      修缮路面方便居民通行,畅通了“微循环”,完善市政管网配套,实施雨污分流……以往背街后巷改造工程不乏其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改造没有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和引导,仅仅就路修路,对道路路面进行修缮和雨污分流,未能结合两侧用地统筹安排,使道路改造与街头绿地、停车场等同步建设,环境改善的效果不明显,整体建设档次不高。更重要的是,安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背街后巷的改造没有结合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和历史文脉,形成每条街巷各自特色,老城肌理和文化特质缺失。
      改造中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引发了规划部门的思考。今后的规划中,我市试图将背街后巷的管理落实属地责任,并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相对接,与照明设施改造、低洼积水治理、沿街建筑立面升级、间缝绿化等专项设施相结合,使背街后巷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周边环境、景观、交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彰显古城特色。      分类改造背街后巷
      统一整治标准,明确不同街巷整治要求,将老城区背街后巷分成特色型、标准型和提升型      每条小巷都有自己的特点,整齐划一的标准自然无法满足所有的改造。目前《安庆市老城区背街后巷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正在进行研究、修改,但从规划中透露出的整体思路可以看出,今后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将综合考虑沿线单位居民需求、小街巷现状情况、地块规划等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和建设,对背街后巷改造进行分类分级,统一整治标准,明确不同街巷整治的要求,并将老城区的背街后巷分成特色型、标准型和提升型三种类型进行整治。
      特色型:主要针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街巷,要求改善后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做好内涵提升和历史文化的挖掘工作。在规划范围内选择有历史文化内涵、所在地块基础条件较好的街巷首先进行改造,例如我市的大观亭、倒扒狮—四牌楼、世太史第—天主教堂、大南门—清真寺、迎江寺—振风塔。“九头十三坡”这些老安庆人不会忘怀的地方,将重点进行沿街建筑立面的恢复、装饰,结合文化特点展示小巷历史,支持、鼓励安庆老字号、名小吃进入古街。
      标准型:主要针对像棋盘山路及少年宫路等道路的周边背街小巷,沿街建筑偏旧且无示范特色古建筑。主要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为主,要求改善后达到灯明、水畅(分流)、路平的基本目标。
      提升型:更多的针对湖心南路周边背街小巷,主要包括德宽路-集贤南路以东、市府路以南、湖心路以西、沿江路以北区域(特色类除外)。可在设施规范类整治标准的基础上提升。
      细节里渗透历史记忆
      挖掘历史文化积淀,体现街巷人文特色;
      打通微循环,老城区改造交通方面以疏散为主
             改造背街后巷可以体现城市品质,如何建设有安庆特色的街区?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此次背街后巷改造规划将挖掘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例如城市家具(路牌、商业广告、卫生设施等)要有系列化元素符号,体现街巷人文特色,有条件的背街后巷宜设置人性化的休闲设施。路面铺装形式上,既结合环境现状,又满足居民要求,分别采用混凝土、步砖、仿条形青石等多种材料,因地制宜,因巷而异,修建具有生活性、多姿多彩的灰色、黑色、青色道路,做到自然、美观、实用。
      改造背街后巷还有打通城市微循环的作用,老城区的背街后巷改造在交通方面应以疏散为主,穿越、转换交通在老城区外部解决,保护老城区传统道路和街巷格局、主要街道空间风貌和街巷肌理、尺度,保持现有道路红线,不进行主要道路网的升级改造工作,路网系统不改线、不新建。具体到各类街巷,历史街区不再进行道路拓宽,以梳理街巷为主,将5、7、9米的街巷纳入交通组织;特色街区保留有活力的城市特色街道,道路规划尽量保持原有街巷肌理,宽度不大于12米,减少断头路,做好与历史街区的衔接。来源安庆新闻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庆分类改造老城区背街后巷